目前分類:P文件-學佛問答 (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懂佛法只管念佛.jpg

淨空老法師 傳授三皈依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NOsiEgy6T050ihHN2f%26;690.jpg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信心相信自己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附體 經文威力何在?

文章標籤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精進
 >>>菩薩第一個因是「六度」,菩薩念念不忘遵守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六波羅蜜修行。其實六波羅蜜還是講放下,幫助你一樁一樁的放,布施幫助你放下慳貪。你有煩惱,貪愛是煩惱、吝嗇是煩惱,你擁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這是吝嗇;你沒有的,你起貪心,總希望得到,得什麼?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佛教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布施就是放下,六個修學綱領擺在第一個。第二個就是持戒,就是遵守佛陀的教戒。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依教奉行,叫奉事師長。第三,這很好了,你看你能布施、你能放下、你能持戒,如何把這個功德保持一定要忍,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要修忍耐的功夫。這六個綱目第三個就是忍,《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可見忍非常重要。佛法傳到中國,譯經的這些法師把忍下面加個「辱」,辱是中國字。為什麼加這個字?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看得非常重,在過去讀書人、士大夫的階級,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把辱看得這麼重。翻經的法師就把忍下面加個辱,侮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這才於《般若經》上「一切法得成於忍」就相信了,你得有耐心!耐心的反面就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修道不能成就,學世間法,我們講求學,也很難成就。世出世間聖人對這個字都非常重視,沒有一樣不能忍。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遠沒有染污 每個人都有真心
 >>>
下面第二「明入三昧之意者,如十信位中,且以生滅心,信自心所有無始無明能分別心,即自心根本不動智佛」。這叫真的有了信心,真的把佛的經義聽懂,生起這樣的信心,這個是十信位。由此可知,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信心,我們沒有入十信位,入十信位的時候肯定有這個信心。十信位的菩薩沒見性,所以還是以生滅心,生滅心就是八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妄心。哪些人用妄心?六道用妄心,十法界還是用妄心,十法界裡面阿羅漢沒見性,辟支佛也沒見性,菩薩也沒見性(這權教菩薩),佛也沒見性。所以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叫相似即佛,相似就是很像佛,不是佛,為什麼佛用真心,真心不生不滅。唐代惠能大師見性,這個見性是什麼真心找到,真心現前。他告訴我們,真心什麼樣子真心是清淨的,永遠沒有染污,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真心沒有染污。染污的心是什麼生滅心,這個心有染污。真心不生不滅,妄心生滅,生滅是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這是生滅心,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相。妄心實在講也本自具足,但是它把那個具足變了質,變成煩惱,變成業報,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輪迴,變質!哪一天我們一覺悟,統統都回來了,煩惱變成智慧,這個造業原來是自性的德能,六道輪迴沒有了,變成什麼變成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
 >>>下面第六個,「多豐義味辯」。豐是豐富,佛經上常講豐饒,無量無邊無盡的義味。古大德講「世味」,就是世間的味道,世味包括欲界天,包括六欲天,再包括四禪八定,這個味沒有法味濃,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他對法味沒有嘗到,好像吃東西一樣,這種他從來沒吃過,不曉得,貪著世間財色名食睡,貪著這些。佛法的味道沒嘗到,如果嘗到佛法的味道,那些東西都丟掉。那些人不傻,誰傻?貪著世味的人傻。釋迦牟尼佛傻嗎?觀世音菩薩傻嗎?文殊、普賢傻嗎?不傻,真正嘗到法味。再說,那個剛剛嘗到的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嘗到了。嘗到之後永遠不會退心,所以他就證位不退,三不退裡頭,第一個他證位不退;以後逐步往上升,行不退,念不退。我們為什麼味道沒有嘗到。要怎麼樣才能嘗到味道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這句話諸位要記住,如果只是在經典文字裡面去深入,你嘗不到。在哪裡深入?在自己身心裡面深入,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身與經教裡面那個境界完全相應,那叫深入。你天天讀它,它是它,我是我,根本不相干,那沒用處,味道嘗不到。戒定慧在哪裡?戒定慧在我身上,在我心上,那你就真嘗到了。十善業在哪裡不在《十善業道經》上,在我身上,在我心上。我們今天提倡「和諧要從我心做起」,十善從我心做起,五戒從我心做起,《感應篇》從我心做起,這是真的,這裡頭就是豐饒義味,你表現出來的豐饒義味無盡,你說出來的也是豐饒義味無盡。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
  >>>>下面我們看第二個,「無斷智,即無斷辯,謂相續連環,終無竭故」。這個辯才說他有這個能力把一樁事情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不會有斷層說不下去的這個問題,這叫無斷。這智慧從哪裡得的全是自性裡面的。所以人要見了性,智慧全現前;不見性,智慧確實有遇到困難的時候,特別是答覆別人問題,有人提出問題,真的自己沒有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所以我們在答問的時候是求佛菩薩加持,而且首先要謙虛,我不是聖賢,我沒有開悟,大家提出問題,盡我能力為大家解說,也可能我不能解決。從前老師在,我不能解決,我會去請教老師,或者是再到經典裡面去找答案。咱們總得話說在前面,不至於有尷尬的場面出現,總得預防。真正煩惱斷了,*智慧增長了,他自然有這個能力。所以這些全都是菩薩,尤其是法身菩薩,智慧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當然沒有中斷的。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無礙辯才他都具足
 >>>經文到這個地方。我們前面學到『無礙智』,第一句,「無礙智」就是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辯才。我們今天看清涼大師的《疏鈔》,反正字不長,我們就從頭念。「疏,分三」,就是剛才念的這段文分三個小段。「先」,先這是第一段,「口加」,因為這是正辨加相,佛陀加持菩薩,先說口加,「勸說以增辯」。第二段是「意加,冥被以益智」。第三是「身加,摩頂以增威」。這是先把三段交代了。我們看底下,「二是時下」,『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意加」。「先加後釋」,後面再解釋,「前中與十種智」。「初總」,總就是無礙智。「謂四無礙解智,是說法所依故」,這是解釋第一句四無礙辯才,這裡頭有法、有義、有詞、有樂說,這個我們在前面學過了。從「無著智」一直到「無奪智」,這個九句都是屬於樂說無礙,這個科文裡面,「餘皆樂說無礙」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的祕訣就是一門深入
 >>>我初學佛的時候,方老師就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這部書編得太好,有圓滿的理論,他在理論上加上個圓滿,有周密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他說這種教科書在全世界找不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把這個理論方法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能落實,做出來給你看,這部書編得太好了。我們讀了《華嚴》之後回想,朱熹編四書那個靈感決定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為什麼?它太像《華嚴經》。《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就是五十三參。你看看,聖人、賢人怎樣把《中庸》、《大學》的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跟《華嚴》一樣!那我們知道朱夫子當年在世跟佛法往來得非常密切,決定讀過《華嚴》。這我們有理由相信,編得這麼好!於是我們展開四書都會想到《華嚴經》。所以習性,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所表演的那個習性是善,純淨純善,與本性完全相應,所以生菩提智。那個性本善是根本智,習性的善是後得智,我們講權智,在佛法裡常講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表演的習性。所以近朱則赤,我們跟聖賢人在一起,二性都善。我們沒有法子親近到善知識,讀聖賢書就是親近善知識。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則改之 無則嘉勉 這就對了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存心要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說是說五個,《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講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有真誠、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我們講慈悲心,慈悲心裡面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分不開的,這叫大慈悲心。生活在世間,守住一個原則,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是明瞭,放下是定,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遺教經》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裡頭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放下。生活呢生活自在、隨緣。功夫就念佛。能夠這樣修,這麼樣去做,你每天法喜充滿,大乘教裡面講常生歡喜心。所以善了眾生就首先要善了自我,我跟眾生不二,我能善了自己,我就能善了眾生。可是內觀是很難,但是它效果非常殊勝。開頭呢開頭我們可以用外,外面是一面鏡子,我們看自己的缺點看不到,看人家的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要生恭敬心、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他提醒你,我認真反省,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就對了。心裡永遠沒有惡人,人人都是善知識,找我麻煩的人、毀謗我的人、障礙我的人,甚至於陷害我的人,全是善知識。看我用什麼心去看他,如果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全是佛菩薩。菩薩在此地也表演給我看,讓我在這個裡頭覺悟,讓我在這裡面反省,你看你的心情多舒暢、多快樂。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殺後悔莫及不能解決問題
 >>>
這個世間災難很多,活得很辛苦!前幾天我在香港,有個同學告訴我,新聞報導香港有幾個自殺的,有個很年輕的人自殺,他留了個遺言,他說人活得太辛苦,不想再活下去。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佛告訴我們,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活得很辛苦,你自殺之後更辛苦,到中陰身之後你後悔莫及,你回不了頭。日子怎麼過法佛給我們講,我們人到這個世間來為的是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四個字,要記住,「人生酬業」。你必得來,你不來不行。為什麼過去生中造的業,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得受。過去生中造善業,你這一生到人間來享福,你要是造不善的業,那你得受苦。善、不善是因,苦樂是果報,你造的是什麼樣的因,你得要受什麼樣的果報。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與性德相應,你怎麼能逃避哪有這種道理!不可能逃避。所以佛才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造業的時候他忘掉了,果報現前他害怕,來不及了。菩薩明白,菩薩了解因果,所以菩薩重視因,也就是說菩薩絕不造惡因。像《十善業道經》上講的,菩薩的心善、思惟善、言語善、行為善,所以他果報殊勝。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喝一杯水溫度你清清楚楚
 第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這是自性本定,不能思、不能度量。思是什麼?思是妄想。量,量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念「亮」),思量。至少離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慢慢現前,相似境界現前;起心動念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完全現前。完全現前的時候佛要說,說是給他做證明,給他證實他這個境界是正確的,不是錯誤的。佛經裡常常有句話說「不可思議」,一個思就把思量境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妄想分別執著用一個思做代表。議是什麼議是言說,言說、討論。為什麼這個境界它是超越了言語,言語說不出的;超越你的情識,情識就是八識,八識緣不到,言語也說不出,所以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非思量境,後面佛說唯證方知。證得之後,佛又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一杯水,這水的溫度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不出來。你說這水熱,熱到什麼程度別人不知道;這水涼,涼到什麼度數別人也不知道,唯證方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財童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夾雜
 《四十華嚴》我講了很多,都沒有發現過這個事情,從頭再細細看一下,經上那麼清楚、那麼明白。你看他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德雲比丘給他講什麼法門?二十一種念佛法門。我們講經的時候囫圇吞棗講過,裡頭的奧祕沒發現,有這個問題再去查經,才查出來。你看你學經多麼粗心大意,沒發現,有問題再去查,查出來了。這二十一個念佛法門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法門分成二十一類,每一類都是念佛法門,《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我在第一次講《華嚴》沒講出來,依照祖師大德的註解去講,雖然沒有講錯,這裡頭的真實義,這是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不容易!這次講《華嚴》是我第二次,跟前面就完全不一樣,這才恍然大悟,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知道善財童子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沒有夾雜。五十三參他都參訪,你看後面,他每次參訪都是六段經文,最後一段「戀德禮辭」,這就是什麼他去看、去參觀、去訪問,一切都明瞭,感謝善知識的指教。禮辭是什麼禮拜,辭是不學習。你看,不學習!不學習他修什麼還是老實念佛。這是密義,你要能看,他不是見一個善知識跟他學一樣,不是的。他一見就明瞭、就清楚,不學,這是戀德禮辭。一個念佛法門念到底,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徹始徹終一句名號,善財修的。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明白了。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持戒只見自己的過失
 >>>我們再看下面一條,「捨離想受境界智明,謂菩薩以善巧智明,於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捨離,是名捨離想受境界智明」。這條講斷煩惱的,斷煩惱要智慧,智慧能斷煩惱;定力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所以佛法修行總的指導原則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定怎麼成就的?持戒成就的。於是我們就懂得,為什麼要持戒持戒是得定的。可是我們遇到一些持戒很嚴的人,他煩惱習氣很重,傲慢、脾氣很大,跟一些同參道友住在一起,他常常罵人,罵這個不持戒,罵那個破戒,這是不是持戒人不是。什麼是持戒人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講得很好,他講了一句話: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這樣持戒,你才能得定。你雖然戒持得很嚴,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你提出批評,你怎麼能得定戒是持得不錯,可是你定得不到,那就不是真持戒真正持戒的人,不見別人的過失,只見自己的過失,這是什麼原因他看到持戒的人很尊敬,看到不持戒的人不批評。持戒的人是善知識,是來勉勵我的,做好樣子給我看;破戒的人、不持戒的人也是善知識,他做出樣子來警惕我。這樣他才能得定,他才是會持、會修!哪有天天批評別人哪有這種道理你天天批評別人,你的心裡所存的全是別人的垃圾,你都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變成垃圾桶。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的磨鍊設下界限你就不能成就
 >>>
我對於這些人是不是有意去遠離他沒有,一切隨緣。遇到之後我格外恭敬他,為什麼他確實幫了我的忙,要不然怨親平等到哪裡修!你的清淨平等覺是怎麼樣養成的是怎麼修成的要靠這些境緣,要靠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要是離開這個,你沒地方修。所以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體會到,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示現教我們這樣看不慣,那樣看不慣,那個人正是菩薩來磨鍊你的,因為什麼?你煩惱太重了,看你能不能禁得起磨鍊。你要是把你自己的磨鍊設下界限,不能超過這個界限,那你就不能成就,你的界限是人天,你就不能超越人天;你的界限是須陀洹,你就不能證二果。沒有界限,不斷向上提升,無止境的向上提升,這才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現所變與自己決定是一體
 >>>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是一乘圓教,比大乘還要提升一等。所以全性,法界、萬法是心現的,法界、萬法就是心,就是自性,我們今天迷了自性,所以才要修。修什麼把迷邪染去掉叫做修,迷邪染去掉就回歸自性。所以我們一切的修沒有離性,這個要知道,沒有離開自性。這個修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前面我剛才說了,包括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法不包。一定要知道,這是自性所生、所現、所變,與自己決定是一體,這才叫真的覺悟。分自分他是迷,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是迷!為什麼你還在二法,二法是對立的。我們看《壇經》,能大師跟印宗法師見面的時候,印宗那個時候是南方威望最高的,了不起的大法師,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下了講台,向惠能大師請教,你在黃梅那麼久,有沒有聽到五祖忍和尚講禪定跟解脫,五祖平常是怎麼說的其實惠能大師在黃梅住了八個月,講堂一天都沒去過,禪堂也沒去過,現在有人向他請教,印宗法師向他請教,五祖對於禪定、解脫怎麼講法他老人家回答得很好,他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法師聽了佩服。就跟這個有關,心境一如,你怎麼會搞成兩個,搞成對立我跟你,對立了,二法;我跟他,對立了,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沒有對立是佛法。矛盾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衝突是二法,二邊就衝突,佛法是不二法,佛法裡頭沒有衝突,佛法裡頭沒有對立,佛法裡頭沒有矛盾,我們要跟人產生對立、產生矛盾、產生衝突,自己立刻回光返照,我已經又掉到六道輪迴去了,又去搞貪瞋痴慢去了,要知道,別人沒錯,錯在我自己。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六祖能大師講的。真正修道人,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他人是什麼他人都是佛菩薩,都是在示現的。就像善財童子一樣,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能成佛,證得究竟圓滿就是凡夫只是我一個,學佛的佛弟子就是我一個,我之外都是善知識、都是佛、都是菩薩,他們在示現給我看,他們在教我。我看他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我在這個裡面會不會起分別、起執著如果起分別執著,我錯了,他表演沒錯,我有分別,我有執著,我錯了。我在這個裡面起貪瞋痴慢錯了,我在這個裡面起是非人我錯了,我錯,他沒錯,我在這個裡面起自私自利錯了,原來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是這麼修的,這個修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修性不二,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五十三參就是講這個。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道裡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指歸》裡面第一句說,「心境一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今天修學,《華嚴經》已經學到二住,已經用了四千多個小時,我們如果不能把這些重要的綱領時時刻刻提起來,那我們對這部經,實實在在講,雖然天天讀,天天在聽,依舊不得其門而入。心境一如,前面幸虧我們學過兩遍《妄盡還源觀》,一看到這個字面我們就能夠了解,雖然了解,我們沒入這個境界。要怎麼入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時時刻刻能提得起,這才能契入。什麼叫心,什麼叫境,實在講有幾個人真搞清楚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是不是心不是這個地方講的心,這個地方講的心是什麼心是真心,我們起心動念是個妄心。真心能現、能生,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講的「能生萬法」,能現萬法。萬法是宇宙,我們今天的學術叫時空,宇宙就是時空的意思,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包括的一切法,沒有一法遺漏的,當然它包括無量不同維次的空間,包含無窮無盡的法界,無窮無盡是講法界的深與廣,講廣沒有邊際,講深沒底。就像兩面鏡子對照,我們人站在當中,看到裡面反射的境界相,沒有止境的,重重無盡,從這個比喻裡面我們能體會一點無窮無盡的意思。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證實大乘教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你就回歸自性。境就是法界、就是萬法、就是宇宙、就是時空。一如是怎麼說能現跟所現是一不是二,能生跟所生、能變跟所變不二,大乘教裡面講入不二法門。這是什麼?這是宇宙萬法的真相,《般若經》上有一句話說這樁事情,叫「諸法實相」。《般若經》如果讀得不多,我想《金剛經》很多同修念過,《仁王般若經》大概也有不少人念過,《般若經》上常說「諸法實相」,就是此地講的心境一如。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量大福大心量小的人叫薄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九五卷)  2010/1/28  華嚴講堂  檔名:12-17-2095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開始放下什麼身外之物
  >>>那我們想的時候,這有問題,我天天想觀世音菩薩,菩薩為什麼不現前會不會有這個疑問有,很多人有這個疑問,為什麼不能現前我天天想黃金,黃金為什麼不現前照佛的理論,是想什麼就現什麼是能現前,是因為你想錯了,你那個想叫妄想,你不是真想,你是妄想,所以不會現前。真想,哪有不現前的!真想是什麼心裡只有這一個念頭,別的念頭沒有。我天天想觀音菩薩,心裡除觀音菩薩之外,沒有一個雜念,菩薩現前。我們這個想當中摻的雜念多少把你的想全破壞了。這個想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觀想。你看十六觀,觀落日,沒有雜念,落山的紅太陽,經上告訴我們,你睜著眼睛,在面前,閉著眼睛,也在面前,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能看到這個紅太陽,你的觀想成功了。所以它有標準的,不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哪能成功它有道理,確實想什麼變什麼。我們現在因為思想太複雜、太亂,現在社會就是我們想成功的,你看社會多混亂。社會為什麼混亂是我們的思想混亂,一切法從心想生。古時候的社會比我們現在好,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這麼多胡思亂想,他也有想,他的想比我們清淨、比我們單純,所以他的社會長治久安,就這個道理。在經典裡都能把理由找出來。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