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f0017 「凡是人,皆須愛」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六九卷)2007/11/11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1869 ★請上網看全文★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大喻最後一段。這段的經文比較長,「龍王遊戲喻」,我們讀過比喻「菩薩身雲各異」,也讀過比喻「菩薩光明等殊」。今天我們接下去看第三小段,有三首半偈頌,「雷聲不等,喻菩薩三昧多種」。我們把經文念一遍:【他化雷震如梵音。】這是講他化自在天。【化樂天中大鼓音。】『大鼓』就是我們前面學到的天鼓。
【兜率天上歌唱音。夜摩天上天女音。於彼三十三天上。如緊那羅種種音。護世四王諸天所。】『護世四王』就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如乾闥婆所出音。海中兩山相擊聲。緊那羅中簫笛聲。諸龍城中頻伽聲。】
迦陵頻伽。【夜叉住處龍女聲。阿修羅中天鼓聲。於人道中海潮聲。】
這都是比喻,比喻「菩薩三昧多種」。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像我們平常念的三藐三菩提,三都翻作正,三藐,藐翻作等,正等,正覺,三翻作正,菩提翻作覺。什麼叫正受?正受是針對六道眾生所說的,六道眾生的享受都不正常,佛菩薩的享受正常,受就是受用、享受。六道眾生為什麼說他享受不正常?佛把它歸納,這個享受也說不盡,要細說說不盡,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身有苦受、有樂受,再多的享受總不外乎這兩大類;精神的享受有憂、有喜,我們講心理的享受,有憂、有喜,再多也不出這兩大類。所以身心合起來就是苦樂憂喜,這都不是正常的。另外一種是講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沒有苦樂憂喜。尤其是到無色界天,身體都沒有了,他是在定中,就是四禪八定,定中這個享受叫捨受。捨什麼?身捨了苦樂,心捨了憂喜,他沒有苦樂憂喜,這個受好!這個受就是正受。
為什麼不叫正受?因為他不能持久,他不能永遠保持
;永遠保持下去就叫正受。我們知道色界、無色界他壽命到了,壽命到了就是定功失掉,他苦樂憂喜又冒出來、又現前了。所以他只是暫時停止,不是真的沒有。阿羅漢以上就得正受,正覺正受,他苦樂憂喜真的沒有了。所以阿羅漢的定,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比非想非非想處天人還要深。非想非非想處天人達到第八定,這是世間禪定最高的,再上去叫第九定,第九定就出了六道,超越三界。所以阿羅漢所得的定叫九次第定,這時候才真正叫三昧,真正叫正受。阿羅漢以下都不是正受,這佛在經上講的,我們要懂得。
三昧是修來的,用什麼方法修?我們依照《華嚴經》裡面的道理、方法來修學,你得到的時候就叫華嚴三昧;依《法華經》的理論、方法修成功,就叫法華三昧;我們用念佛法門,或者是你依三經、依五經一論修成功,叫念佛三昧。我們念阿彌陀佛修成功,也叫念佛三昧。念佛法門也很多,略說一說也是一百多種。但是佛把它歸納,念佛法門不外乎四大類,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再多都不外乎這四大類,《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這四大類修成功,都叫做念佛三昧。所以菩薩三昧多種是這樣的說法,方法不一樣,得到三昧是相同的,也就是苦樂憂喜沒有了。
苦樂憂喜沒有了,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入不二法門,苦樂不二、憂喜不二。這個話在什麼時候說的?這個話是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六道凡夫在修行過程當中,功夫確實提升到一定的境界,苦樂不二、憂喜不二。他還有沒有憂喜、有沒有苦樂?憂喜苦樂可能有,那些有都叫示現,我們凡夫看到他真受,受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出去托缽,還曾經有一段遇到飢荒,外面托缽都托不到東西,所以受馬麥之報。人家拿餵馬的糧食,馬吃的,拿來供養佛,佛也接受。這都是給我們示現的,無論處什麼環境,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你就得正受;如果有分別、有執著,正受就沒有。所以一定要知道,苦樂憂喜是不正常的受用,這一定要知道。修行的功夫也能在這個地方體驗出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功夫得力。功夫真的得力,苦樂憂喜淡了,不是很嚴重。我們看到有不少同學,這都是眼前的事情,得很重的疾病,癌症,非常痛苦,但是他念佛、誦經。他有沒有痛苦?很少,像一般人痛苦,十分痛苦他只會受一分,沒有感覺到什麼痛苦。這是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的話沒有這種現象。另外一種,雖然自己沒有這個功夫,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得三寶加持,也能夠得到。這是我們在現前能見到,我們自己也能體會到。
三昧就是禪定,大乘經上佛常常告訴我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三昧就成就。所以念佛三昧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容易成就的,但是你要記住這個原則,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念佛才能得三昧。外面著相,分別執著放不下;內裡面生煩惱,看到合自己意思的,貪心就起來,不順自己意思的,瞋恚、煩惱就生出來,這是得不到禪定。這種受用都在苦樂憂喜裡面過日子,在苦樂憂喜裡面過日子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聖人在六道裡面與六道眾生和光同塵,在一起生活,六道眾生有苦樂憂喜,他沒有。他沒有,有時候要裝出有的樣子,為什麼?要不裝出有的樣子,這個修行人沒有人情。他真的是沒有人情,他要裝一點人情味道,讓凡夫生歡喜心。實際上,實際上他沒有,這一定要懂。
這就是菩薩三昧無量無邊。我們曉得,八萬四千法門
,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我們中國人講門道,也就是說修得三昧的方法很多,這多種,門道也很多。因此佛在《金剛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哪個法門都能成就三昧,這是平等的。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也就是習性不一樣,機感千差萬別。佛教眾生,一定這個法門適合他的程度、適合他生活習慣,不妨礙他事情,他學起來很容易、很踏實,成功快,佛就教他這個法門。正法時期,你看佛教人持戒,持戒他就能得定;現在不行,現在持戒得不了定。根性差一點的人,差一點的人教他修禪定,修定他也能得定。
我們現在末法了,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中國人歷史上記載是三千零三十多年,外國人的說法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相差將近六百年。這些事情我們不要去理會,就是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這個事情你想把它搞清楚是搞不清楚的,無關緊要,得三昧重要;你天天把這個放在心上,你永遠不會得三昧。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講到究竟處是什麼?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你問這些年月日多久,問這個有什麼意思?所以佛經上從來不記載年月日,「如是我聞,一時」,什麼時候講的?一時,一時是真的,一時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叫一時。佛講經都是一時,一時是什麼時候?一時就是現在。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菩薩品」,他入定了。定中他就到靈鷲山去,靈鷲山的境界就現前,見到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出了定之後告訴大家,世尊靈鷲山講《法華經》這一會沒散,還在那裡講。智者大師是天台宗最重要的一個祖師,絕對不會騙人。傳說,日本、韓國都很相信,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歷史上的傳說,阿彌陀佛再來的有三個人,這是暴露身分的,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豐干和尚,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這是佛門裡面記載的阿彌陀佛來了三次。實在我們從理論上講,阿彌陀佛天天都來,不認識,他也不露身分,你不知道。這三個是露了身分,身分一暴露就走了,就不住世,這是真的。如果他說是什麼佛菩薩來的,說了他又不走,那是假的;說出來之後馬上就走,真的。這是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的一個規矩,身分一露一定要走,不再招搖生事,也叫一些妖魔鬼怪沒法子冒充,無法冒充。                                                                                                                 
所以說明菩薩三昧多種。無論哪一種方法得三昧,三昧一定開智慧,那是什麼?心定了,我們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至少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智慧就開。執著沒有了,智慧就開,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菩提是正覺,阿羅漢、辟支佛正覺。他們修定也有各個不同的方法,縱然是禪宗,方法不一樣,你看禪宗分很多派別,那就是修行方法不一樣;教下更多。無論哪一種方法修得,原理決定是相同,原理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不能不放下!要怎麼樣?煩惱重,習氣太深,想放下,放不下。一定要知道,放不下,你在佛門裡面修的是福報,有漏福報。有漏是什麼?你有煩惱,也就是剛才講的你有苦樂憂喜捨,你有這個東西,這是凡夫才有。
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四攝法,如果執著沒放下,你所修的結果全是世間的福報。我們知道,在現前社會裡面做大官的,這個世界現在民主,做總統的、做部長的、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是在佛門修的大福報。不在佛門,修福沒有那麼大,只有在佛門才能夠修到大福報。修福,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就變成福報;如果修福能夠不分別、不執著,那就不是福報,就變成功德。功德成就什麼?功德成就你的戒定慧。戒定慧要不要學?不要學,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你看惠能大師有沒有學過?沒學。人家雖然沒有學,一放下之後,戒定慧是圓滿的,一般人學學不圓滿,他自然圓滿的。為什麼?稱性,明心見性。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戒具足了;心地平等,一個念頭都不生,自性本定現前,根本智、後得智,用來弘法利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去學習。學習沒有別的,就是學放下、學不要執著,學隨緣,不要去攀緣。
真到心開意解的時候,我們講的話是真的,這是經上說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見性了!你見性看人是什麼?為什麼人人是好人?人人都是佛,他本來是佛。他現在什麼?現在他一時糊塗,你不會看他糊塗,你會看他本性,他都是佛。世間聖人也了不起,世間聖人看人是看他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不善,不善是他的習性,習性不是本性,所以習性可以改,本性不會改。本善是真的,不善是假的,他一覺悟,不善全沒有了。覺悟的時候本善都現前,不覺悟的時候他本善有,他本善沒有斷,永遠存在。不像不善,不善一覺悟就沒有了,不覺悟它有;本善,覺、不覺都有。這是我們要跟聖賢人學,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愛心起來了,愛心是慈悲心,你對一切眾生一片慈悲。這是什麼?這是智慧,這是三昧的起用。
如果你心不清淨、不平等,清淨平等是三昧,清淨是不染污,平等是不動。《無量壽經》的經題教我們修行五個字,「清淨、平等、覺」,覺是慧,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戒定慧三學。成就什麼?成就性德,性德是什麼?「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什麼,同學們曉不曉得?就是佛在《華嚴》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不就是嗎?無量智慧德相用什麼可以顯?清淨平等覺就顯。學淨土宗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你看它就擺在經題上,夏老這會集本真好,會集得叫人沒話說!五種原譯本,第一種是漢譯的,這最早的,經題就是「清淨平等覺經」;最後一個翻譯的是在宋朝時候,宋朝時候譯的,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最後這種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他就把這兩個題目合起來做會集本的經題,所以經題也是會集的,會集得好,讓你一看清清楚楚。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清淨平等覺是因,修因證果全在其中。你懂得這個經題,你才曉得《無量壽經》的價值、《無量壽經》的微妙,你才能體會到。經題就像一篇文章的題目,經文是細說。所以,三昧要重視。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