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偏重在直心信解行證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一卷)  2009/11/13     檔名:12-17-20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們從清涼大師的《疏鈔》,從「十地三心等證」看起:
 「十地三心等證,故名決定。而大悲為首,故舉其願。」這一句清涼大師有註解,就是《鈔》,有註解,他說「三心等證名善決定者,證理無差故,而大悲為首下,通妨,妨云,若總三心,何以地體名願善決定,通意可知,大悲為首,即下經文」。清涼大師這個提示,提示得很好。「三心等證」就是前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在三賢的位子上,確實有偏重,十住偏重在直心,直心意思是解其理。清涼判《華嚴》為四科,信解行證,十信菩薩那是建立信心,到第十信,信圓滿了。信圓滿,重要的就是求解,解之後你才能夠修行,所以解是十住,行是十行,十迴向就是願,願也就是證得。到十地,這三個都圓滿,可以說信解行證都圓滿了,所以才叫「善決定」,是這個意思。「決定」就是決定沒有錯誤,為什麼?是與性德相應。你看「出現品」裡面世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話是說自性裡頭,十法界千差萬別,那是相,體性是一個。我們在《還源觀》裡面看到的,第一段是「顯一體」,那個體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也叫佛性,也叫法性。法是一切萬法,性是性體,就是本體。能現能生這是本體,千變萬化這是相,相是所生所現。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十法界的差別太大了,依正莊嚴,在修行這條道路上,你看佛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不也是差別嗎這差別從哪裡來?這差別是唯識所現。什麼叫識?分別執著。如果沒有分別執著,這些名相有沒有?沒有了。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你才懂得佛給我們講經說法的真實義。你要不知道的話,你在這裡面又起分別又起執著,那就錯了,那不曉得要到哪一輩子你才能夠覺悟!
 >>>
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遵守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誦經、聽教的態度,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世尊的開示,為我們講經說法。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三條,第一個不能執著言說相。釋迦牟尼佛口說,不要執著他的言說,他說多說少沒關係,說深說淺也沒有關係,不要執著這個相。第二,不能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佛、菩薩,這都是名詞術語。說個佛,你不要執著真有個佛;說菩薩,你就真執著菩薩;說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絕不是地藏菩薩,這就執著,錯了。觀音菩薩是不是地藏菩薩可以說也是地藏菩薩,怎麼說法?你要明白他的意思你就通了。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地藏菩薩代表孝悌,這個人從孝悌上講,他不就是地藏菩薩嗎從慈悲上,他不就是觀音菩薩嗎?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能了解佛的意思。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菩薩是從修德上講的,佛的名號是從性德上講的,性德無量無邊,所以有無量無邊的名詞,一個人。修德也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所有一切菩薩名號我們統統具足。到我們證果的時候,什麼時候證果十地就證果。所以十地,你看這個地方講的「願善決定」,這就是證果,他一點都不錯。證果的時候具足一切佛號,不止十個通號,十個通號是略說,細說,所有一切佛的名號你統統有分、你統統具足。這是佛法難懂的地方,所以學佛,不知道是愈學愈迷惑,其實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要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這是教學方便而設立的,都是些假名。
 
 //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請上網看全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