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f0032 你達這個境界叫看破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在大乘教裡常說,《金剛經》諸位都念過,般若部,佛說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句法,哪個人要說佛說法了,叫謗佛。明明說了四十九年,留下這麼多,怎麼說一個字都沒說過?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是真的。他有沒有說?他沒有說,在佛真的沒有說,在眾生看起來真的有說,說了四十九年。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叫入不二法門。法身菩薩才能入這個境界,這是佛境界。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三乘方便教說。佛說法要契機,看看這個眾生是什麼根性,小根性說小法,大根性說大法,同樣一樁事情,說法不一樣,淺深廣狹差別很大。唯獨一門,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那就是念佛法門。無論什麼根性,你只要能信,只要願意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樣的法門,只有這一法,沒有第二法。三乘方便法那是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講的無量法門,這個不可以不懂,不懂不行。懂了之後你的疑慮就斷掉了,不懂你懷疑,看佛在這個經上這麼說,那個經上又那麼說,到底哪個經對,你就懷疑了。你不知道佛說法的義趣,你看四依法裡頭,「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講得那麼清楚,我們不能夠把佛的意思錯會,但是錯會的人太多了。
三乘方便教怎麼說法?他說地前,地是初地,初地以前,以前是三賢,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稱為三賢位。三賢菩薩得的是什麼?折伏現行無明。無明沒斷,他有定功,他修得不錯,他有戒定,伏住。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他能把起心動念伏住,就是暫時不動,他有這個能力,所以知見也很像佛。這是哪裡的人?《華嚴經》十信位,四聖法界。沒見性,沒有超越十法界,超越了六道,沒有超越十法界,折伏現行無明。地上見道,他登地了,就是證到初地,初地才見道,跟《華嚴經》上講的纔發心是平等的,華嚴會上的初住菩薩等於別教初地菩薩。差別很大,要知道世尊教學,對各種不同的根器講不同的法門。
再看《華嚴》就不一樣了,《華嚴》跟三乘方便完全不同。「為此經法教門」,此經是《華嚴》,《華嚴經》經法教門,是「依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而發心故,以乘如來一切智乘而發心故」。《華嚴經》不一樣,《華嚴》叫一乘。對什麼人說的?上上根人,不是對上中下,是對上上根人。我們在清涼大師解釋經題開示裡面讀到,大師給我們說,佛講這個經的對象是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嚴經》上從圓教的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他們講的。那我們凡夫還有分嗎?很難得,他把對象分為十大類,末後的一類講到我們凡夫,凡夫也可以學這個法門,但是得有個條件 叫大心凡夫,聽這個經能體會,有受用。大心,心多大?大乘教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你有這個心,你雖然是凡夫,不是三賢菩薩,你聽得懂《華嚴》,你在《華嚴》裡面得受用,你算是《華嚴》的當機者。要大心量,心量小的人不行,他體會不到。大心量,根性大,大根性,善根、福德大,諺語也常說「量大福大」,沒有度量的人沒有福報。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包容。至少我們要學著,這個地球上一切眾生你都能平等的包容;然後慢慢再擴大,擴大到畜生境界,所有一切畜生、毒蛇猛獸、蚊蟲螞蟻也能包容;再擴大,能包容鬼神、能包容萬物。你才能夠也同這些法身菩薩一樣,依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而發心。
根本不動智,還是這一句老話,永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根本不動智。為什麼叫根本不動智?因為你自性清淨心裡面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六祖大師見性之後,他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根本不動智。只要不動,決定生智慧,一動就叫無明,智慧就沒有了。這個不動是自性本定,他心從這個地方發出來的,這叫大菩提心,你自己的真心起作用,眾生有感它起作用。以乘如來一切智乘,如來一切智乘就是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一切智你有,你自性裡有,如來一切德你也有,如來一切相好你也有,你一樣都不缺,只要你肯放下,全都現前。所以大乘教裡面,無論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大乘小乘,所有宗派,看破放下是共同的理念、是共同的修行最高指導原則。你不是有苦嗎?放下,苦就沒有了,苦沒有了就叫做樂。你不肯放下,那你就得要受苦,放下就沒有了。世間人所謂之樂不是真樂,還是苦,為什麼?叫壞苦,所謂樂極生悲,它不是真的,不是真樂,真樂,樂極它不會生悲;它會生悲,這個樂不是真樂,要放下。苦樂憂喜捨都要放下,你得清淨心、得平等心,清淨平等覺,真樂!這裡頭沒有副作用,不會變質的。這是說《華嚴經》上講纔發心,他依什麼發心?乘什麼發心?「於此十住位中,能與如來同智慧故」,這在此地給我們介紹,一再說明,十住位中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前面說過了,跟一切諸佛平等。
「不同三乘,但將三空觀,且折伏現行」,前面講折伏現行,這個地方舉一個例子,他用什麼?用三空觀,三空觀是生空、法空、俱空。生空是講在五蘊當中不執著身是我,所以也叫做我空。我們這個身,佛是講大的單元,組合成這個身,大的來說不外乎五種,色是物質,身體是物質的,用一個色做代表。除了物質之外還有精神,精神講四個,受,你有感受,受是精神;想,你有思想;行,行是講你那個念頭念念不住,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最後給你講識,識是講阿賴耶識,是迷悟的根源,迷是它,悟還是它,這是你的自體,迷悟同源,迷悟不二。一般人都把阿賴耶裡面,相分就是色身,見分是受、想、行,這都是阿賴耶裡面的東西,執著這個東西認為是我,這個執著就叫做末那,第七識,它執著阿賴耶裡面的見相兩分認為是我。現在他覺悟了,像念《心經》一樣,「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真正照見就不執著了,可是修到這種功夫要經過很多層次。開始修的時候叫觀照,常常想,觀想,想什麼?五蘊皆空,找身找不到,了不可得。常常起這個念頭,你對於身的執著自然就淡化,一年比一年淡,這功夫有進步。我執淡了,這個人身體一定好,我們世間人講健康長壽。他並不求健康長壽,自然的,為什麼?煩惱輕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是煩惱,你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常常就想到佛所講的五蘊皆空。功夫真正到一定的程度,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功夫成片就是觀照,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最後照見。照見,智慧開了,因定開慧,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你證得五蘊皆空,親證,先是聽佛說的 ,從聽佛說到你自己親自見到五蘊皆空,見到就是初住菩薩。所以他是漸修,他不是頓悟,慢慢在折伏現行,現行就是現相。
第二個是法空,法是什麼?還是五蘊之法。你看有人知道五蘊,這個身是五蘊,這裡頭沒有我,可是執著什麼?執著五蘊有,色受想行識有。那個不是我,但是有色受想行識,法執。為什麼?色受想行識也沒有,那是照見,照見五蘊皆空,法執也沒有。到最高的境界,不但我法皆空,能空、所空都不可得,叫俱空。所以它是有層次的,逐漸往上提升的。這是佛教給我們,以智慧之心去觀察宇宙人生,在現在學術裡面這叫哲學,人生觀、宇宙觀,你達這個境界叫看破。看破了,自然你把人跟法不再分別執著,對人、對法的分別執著放下了。這舉一個例子,八萬四千法門,這是一個法門,用三空觀伏現行煩惱。我們貪心起來,五蘊皆空,貪心伏住了;瞋恚心起來,五蘊皆空,萬法了不可得,煩躁的脾氣伏住了,折伏現行。這是功夫得力,它真能起作用,讓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能真正保持住心平氣和。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 Oct 13 Tue 2009 14:10
你達這個境界叫看破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