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文件-學佛修行 (3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要搞廣學多聞你就 耽誤自己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_F23_20101001093914468.jpg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ip_image001.jpg 

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的弟子 - - 20億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門的講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
底下,「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因為一切經教裡面,世尊的開示確實有方便說,有宛轉委曲說,這個很多,非常普遍,為什麼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佛門的教學,一般稱為大講堂、大講座。大是什麼意思聽眾根性完全不一樣,有不認識字的,有小學程度,也有博士班的,每個人聽得都歡喜,每個人聽得都得利益,這可不是容易事情。不像學校上課,學生程度整齊,好講,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是「佛以一音而說法」,一切眾生不但能聽得懂,都得受用,這叫大講座,普通的教授、教師做不到的。所以,佛門的講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得通權達變,你講深的,要顧到淺的,他能不能體會講得淺的,也要顧到那些程度高的,面面都顧到。所以他有實有權、有直有曲,他用的教學方法千變萬化,能適合各種不同的根器。但是這個經不是的,這個經直截了當,沒有方便說,沒有權曲,句句給你說真實法,直接指引你回歸自性。諸位要知道,往生極樂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方法非常簡單、穩當、快速,得到是究竟圓滿。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尊佛決定不能輕慢法門平等
 >>>
不了解也就罷了,不必提了,真正了解、認識了,我們一定要跟釋迦牟尼佛這個道路上來走。我自己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他勸我出家,而且一再囑咐學釋迦牟尼佛。我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辜負老師,我們一生走這條路,這條路走得很辛苦,但是值得。希望我們的同學們都能夠覺悟,真正發心出來教學,無論是在家、出家都可以。世尊當年在世,在家居士維摩詰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天天講經教學。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這是我們佛門大德,他辦支那內學院,出家、在家他都收,辦得很成功。可是因為戰亂的關係,好像兩年他的學院就結束了。他說得好,佛門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尊師重道。我們看到了,在《維摩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聽維摩居士講經,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維摩居士是在家人,升座講經的時候,舍利弗、目犍連對他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是尊師重道,他是老師。你雖然出家,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你還是學生,你還沒有到達他的地位。所以在佛法說,當年出現於世,兩尊佛同時出現,一個是出家佛,一個是在家佛,兩尊佛,決定不能輕慢。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彼此一定要尊重,不能說一出家就高高在上,貢高我慢,瞧不起人。居士裡頭真有大德,修得好,甚至於有開悟的,你怎麼可以輕慢他這個一定要懂。無論在家、出家,真正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的謙虛,對一切眾生恭敬,你要做出樣子出來,真的把貪瞋痴慢斷掉了,還有傲慢那怎麼行你是凡夫。所以,十方如來出現在世沒有別的,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早一天離開六道,離開十法界,這是佛的心願。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_F23_20101001093914468.jpg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先打地基戒律地基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這就是一大事因緣,「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下」,向下,「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前面是講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的因緣。眾生根性不一樣,但是佛的總目標、總方向是一致的,千經萬論殊途同歸,最後是歸淨土。所以佛法裡有三個科目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不管你修行哪個宗、哪個派、哪個法門。第一個戒律,戒律是共同科目,是基礎,你必須要紮根,像蓋房子一樣,不管你蓋多高,不管你蓋什麼樣子,得先打地基。戒律是地基,沒有戒律什麼都不能成就。第二個是理論,這是共同科目。法相唯識,《華嚴》是法相唯識的一部重要經典,法相唯識是六經十一部論,這六經裡有《華嚴經》,講宇宙緣起。《還源觀》上就講得好,「顯一體,起二用」,這二用,無論是依報,無論是正報,小至微塵,大至虛空法界,皆有三種周遍,這個不可思議,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含容空有」。這個理是共通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不能超越,你所依據的理論。第三,歸宿,你修行最後的結果都是往生極樂世界。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歸華藏世界,最後都歸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之後,文殊、普賢再把你領著一起到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共同的歸宿。這三個共同科目。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裡講 如是利益安樂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十一集)  2010/4/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11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身操心叫造孽像衣服一樣
 >>>
底下說,「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在這末法往後九千年,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成就,為什麼?每個法門都得斷煩惱,你見思煩惱能斷嗎不說別的,思惑不算,單單講見惑,你能斷嗎見惑斷了,在小乘才證初果,大乘《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換句話說,你才入門!見惑是什麼?細說八十八品,略說,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是見取見,第四個戒取見,第五個邪見,這五大類,你能不能把它斷掉真正斷掉,《金剛經》上那四句話你就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剛剛做到。我們問問,我自己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真難!無始劫以來就執著這個身是我。現在佛告訴你,身不是我,你不必為身去操心,為身操心叫造孽。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身體是我所有的。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我不生不滅,我是永遠不會死的,身體有生滅,像衣服一樣,衣服穿壞了換一件,我們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不好使了,換一個,很自在、很歡喜,換個新衣服。可是換衣服的時候,那與你的業力有關係,你一生心善、行善,愈換愈好;如果你心行不善,愈換愈差,這一生是個人的身,來生換成畜生身,換成餓鬼身,愈換愈差。可是不管換的那個是什麼身,身都不是自己,這個事情要懂。一般世俗諺語講,什麼是自己靈魂是自己,靈魂沒有生死,它會到六道裡頭去找身體,去找一個身體。找個身體也不是隨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咱們都找天身多好,去享天福,找身體是受業力的支配。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善,你找到的全是善的;你心不善,那你所找的都不善,由此可知,善心善念多重要。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我們持戒反省改過自新懺悔
 >>>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上明本經,廣應群機,而其恩德尤深於我儕凡夫」,這個儕用現在的話是等,就是我們同輩分的。前面是講應機,這一段講功德。「當今末法,眾生福慧淺薄,垢障深重,唯賴此方便法門。但憑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我們就看到此地,這是一小段。這說到我們現前。黃念祖是當代的人,往生還不久。早年我每一年至少到北京去一、二次,不是為別的,專門去看他。他走了之後,我還去看過一次,看他的女兒,看他的學生。這就是講的我們現代,現代人真的福薄慧淺,沒智慧也沒有福報;從反面來講,我們的煩惱習氣深重。垢是講染污,障是講業障,我們所造作的不善就是業障。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我們對於善惡的標準不知道,總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不知道自己的過惡。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就了解,不要去看別人,看自己。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家人破戒他的功德都比你大
 >>>底下說,「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能愈萬病」。阿伽陀是印度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萬應丹,這個藥什麼病都治,決定有好處沒有壞處。這就是說這部經什麼樣的根機都行,上上根像文殊、普賢,下下根是造五逆十惡,只要你能信,你肯發願,決定得生,這個不可思議。臨命終時能信、能願,我想那也不是偶然,因為一個人他有宿世因緣,他有過去世,這一生沒有緣遇到,過去生中肯定學過佛,肯定修過這個法門,所以臨命終時遇到有善友給他提醒,他阿賴耶的種子立刻起現行,不是偶然的。所以我們今天幫助那些不相信的人下種子,怎麼幫助不相信的人下種子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手上拿著念珠,口裡念著阿彌陀佛,那就是給眾生下種子。你在馬路上走,一路走一路念佛,旁邊的人有意無意聽到、看到,阿賴耶識都種了種子,跟淨土宗就結了緣。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來生後世遇到緣它會起現行,它起作用。所以說出家人,出家人再不好,說老實話,他就是破戒,他的功德都比你大,為什麼他穿那個衣服這個形象,一走到外面人家一看到,佛的印象就種下去了,你沒有這個能力。這還得了!你說他一生當中給多少人種善根,應當尊敬,道理在此地。我早年在學校教書,在大學教過幾年書,教過五年,我就告訴同學,那時候同學好像在學校裡覺得學佛別人說他迷信,難為情,偷偷的學。我就告訴他,你要正大光明的學,你要普度眾生,手上戴念珠、戴手珠,不會有人笑你。人家縱然笑你,「你看那個同學迷信」,雖然說你迷信,他那個佛的種子也種下去了,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在學校裡面念的書本,書本上統統寫個名字,我說你不要寫自己名字,你就寫阿彌陀佛,人家一看這個書,一念阿彌陀佛,你看看,這不就又度了一個人嗎很多同學真的用我這個方法,以後慢慢就形成風氣。所以善巧方便廣度有情,這裡頭大道理、大因緣我們如果懂得,我們會對出家人、會對念佛的人起恭敬心,他們的表相也就是表法,功德無比殊勝。//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 十二集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
 >>>《華嚴經》修什麼修止觀。我們在這之前曾經學過《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它裡面是怎麼修法五止六觀,不是小始諸教能接受的。換句話說,那是上上根人學的,學《華嚴》才得受用,不是這樣根性的人,學《華嚴經》只是學文字,不得受用。學《華嚴經》真得受用,念佛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土,也不是在有餘土,直接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持名念佛這個方法,聖人,文殊、普賢是聖人,觀音、勢至是聖人,大聖;凡夫,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的,他能信,他真幹,臨命終時也能往生,聖凡齊收,利根是上上根,鈍根是中下根,這個法門都適合。所以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得度就靠這部經,就靠這個法門,真正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的是苦不堪言不能忍會退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檔名:12-17-2073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給你
 >>>
三寶的淨德是覺正淨,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我們要從迷邪染回歸到覺正淨,這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麼三皈依是佛法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也就是你將來學習一生所希求的目標,自性裡面的覺正淨,不是從外頭來的。覺正淨誰沒有各個人都有,只是你迷了,迷了不起作用,起作用是相反的,起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染污,起這個東西。覺悟之後,你起的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個作用多好,這不能不知道,起覺正淨的作用。所以你看看佛教一入門,首先授什麼授三皈。不管你懂不懂,不管你上中下什麼樣的根性,一來先給你授三皈,平等!把佛法修學最高指導原則傳授給你,大公無私。中國古人常講和盤托出,就是一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給你。你一生所修學的千經萬論,一切諸佛無量劫所說的一切法,都出不了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全把它包括,就是「覺正淨」。覺正淨在三藏裡面,覺是慧藏,智慧;正是定藏,就是經;淨,清淨是律藏,戒律,就是三藏,淨而不染是律藏,正而不邪是經藏,覺而不迷是論藏,經律論三藏。我們要學的、要修的、要證的,將來要教人的、要弘揚的,都出不了這三個字。佛菩薩決定沒有隱私、沒有私心,統統都說出來,這是三寶的淨德,深信不疑。佛所說的統統是我自性裡頭有的,他的障礙沒有了,我現在是障礙重重透不出來。 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河沙在哪裡就在當下
 >>>這個一劫二劫裡面的意思,是教我們長時間不退轉,你看它不是說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一千年、二千年,不是這個,一劫二劫不退轉。一恆二恆,這恆什麼意思恆河沙數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到處講經說法,在恆河流域的時間最長,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像中國的長江、黃河一樣,這個兩岸人口很多,他在這邊教化眾生。講到大的數目,他常常就是用恆河沙做比喻,你看一個恆河裡的沙,一個沙比喻一尊佛,你說它有多少尊佛這意思我們明白了,這個意思就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教我們常隨佛學。厲害!他沒有講一恆二恆菩薩、一恆二恆善友,他不是這樣講的,他舉最高的諸佛如來。我們這一生真能遇得到嗎你們想想能不能我們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麼多諸佛如來嗎我相信,你信不信你不敢相信。我憑什麼相信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明白這句話,我們親近一恆河沙佛、二恆河沙佛,乃至無量恆河沙佛,有沒有道理心裡頭有佛!恆河沙佛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現前。你看剛才我們不是念過嗎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在面前。三世不是真的,我們迷了,因為有分別執著就有三世;沒有分別執著,三世就沒有了,所以說時空維次突破。特別是未來佛,現前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為什麼他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佛在經上講得好,既然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他有佛性。再看看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這自然現象,這屬於無情的,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法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見聞覺知)、有圓滿的相好。所以佛在這部經裡面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同是同樣的、同等的,圓滿一切種智。這一恆二恆還說得太少了,不止!真的是無量無邊。所以你一念覺,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所就在面前;一念迷那就遠了,那就不知道你到哪一劫你才省悟過來。佛法關鍵在迷悟,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
 >>>菩薩精進,跟我們老祖宗所講的「不貳過」,這個精神、意思完全相同,過失只有一次,真正勇猛精進的人,往後有過失不會是重複的過失。孔子學生不少!三千弟子,真正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所以夫子常常讚歎他。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雖然知道過失,他還會犯同樣的過失,不是立刻覺悟到就不會犯,同樣的過失總要犯很多次。以後覺悟不再犯,行,還是有救,如果永遠犯下去那就沒救。佛是允許人改過的,為什麼佛曉得,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的習氣,佛知道。佛也知道你犯多少次過錯會回頭,佛也曉得,總是在幫助你、在成就你,這是佛的慈悲。我們明瞭之後,我們對諸佛菩薩那種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來,生慚愧心、生懺悔心。佛菩薩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提醒,我們前面跟諸位講,佛菩薩名號造像它的意義,表法的意義,我們真的要是懂得,那不就是它天天在提醒我們嗎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所以這是性德自然流露,叫法爾常規,成了佛哪有不說的道理!在此地我們要記住,初住位的菩薩(發心住)就成佛,他菩提心發出來,這一發出來就永遠不會失掉。他是什麼心初住菩薩是什麼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叫大菩提心,永遠不失,永遠不改。從這個以後逐漸向上提升,到灌頂住,這個心就圓滿,菩提心圓滿。圓滿之後要行,這個地方是解,這要注意到,十信位是信,十住是解,十行位是行,十迴向是利他,是教化眾生。到十地信解行證大圓滿,一部《華嚴經》就是講這個。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萬不要把魔當作佛在佛的經典
   下面第九,知一切法智,「謂如來既知所化眾生,亦復了知能化諸法,是名知一切法智」。你能夠了解眾生的根性,用什麼方法去教他,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很快就能回頭,那你對一切法不知道怎麼行?所以在四弘誓願裡面,那是很重要的學習綱領,第一句是叫你發心,那就是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諸佛菩薩、世間聖賢所以會令人尊敬,沒有別的,只有一樁事情,他能夠捨己為人,他能夠愛人如己,所以他能夠做出犧牲奉獻,這才能感動一切眾生。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他怎麼會不愛眾生?他當然能夠捨己為一切眾生。你問他,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因為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他怎麼知道他證得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證得,自己的性德,自性裡頭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的相好統統現前。他不是隨心所欲,因為他自己已經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隨心所欲?高明,他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想什麼,都能滿他的願。不過這裡頭有一樣,與性德相應的,他滿足你,與性德不相應的,他不滿足你,為什麼?他不起感應。所以與煩惱相應的,跟佛不發生感應道交的作用,與自性性德相應的,會起感應道交作用。譬如善,你心裡有十善、你身體有十善、你行為有十善,跟佛菩薩有感應。如果我心裡有十惡,殺盜淫妄,身也是幹殺盜淫妄,跟佛菩薩不相應,跟他不起感應道交。造十惡的人跟佛菩薩不起感應道交,另外一個人起感應道交,他很喜歡,他會加持你,幫助你做更惡的,那誰?魔。所以你反其道而行之,跟魔就相應。所以學佛好,千萬不要把魔當作佛,去學魔去了。表面上是學佛,實際上他是魔,這個事情有,不是假的,真有,我們要小心謹慎。佛跟魔的辨別有沒有標準?有。標準在哪裡在佛的經典。我們常常讀誦佛的經典,依照佛的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我們就跟佛相應,佛加持我們。如果我們雖然讀的佛經,沒有依教奉行,還是搞貪瞋痴慢,還是搞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你就跟魔相應,魔來加持你。魔的加持跟佛的加持不一樣,魔的加持也要你有福報,你沒有福報他也加不上你,你有福報的時候,他讓你做大惡,他將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他也來度你。不像佛,佛把我們度到佛菩薩境界去,魔是把你度到三惡道去,這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辨別,關係太大了。知一切法智。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以承當別人的讚歎至少執著了
  >>>讚歎別人也不能過分,一定要曉得他能接受多少,就是你讚歎他,別讓他長傲慢心,那真正值得讚歎。聽到別人讚歎就歡喜,聽到別人毀謗就不高興,這種人不能毀謗,也不能讚歎。為什麼他會起副作用。什麼時候能讚歎?他如如不動,別人稱讚,自己不敢承當。不但不能生歡喜心,而且生警惕之心。別人稱讚我、誇我,我有沒有那麼好自己更要認真努力向善,改過自新,這才對。遇到別人毀謗,自己要認真反省,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樣學習的態度就對了。在此地,諸佛如來當然讚歎,沒有問題。為什麼他們已經是入住位的菩薩,入位者。這個入位,前面我們學得很多,知道了,這個位就是大菩提心。換句話說,這些人從初住到十住,初住菩薩,他住在哪裡住在真誠,住在真誠心,住在清淨平等覺,住在大慈大悲。諸佛如來讚歎,他們動不動心如果一動心就墮落。諸位要知道,大菩提心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在我們世間,什麼時候值得別人讚歎你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那個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以承當別人的讚歎,至少他不執著了。像我們過去所學的,最低限度是什麼人《華嚴經》上所講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可以了。初信位的人,身見破除,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邊見斷了,不再有對立的念頭,這個可以。換句話說,沒有證得初果,初信位的菩薩之前是凡夫。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