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欲望強 佔有的欲望強
 >>>下面這講摩頂,他說「手又不延,則延促無礙,同時觸頂,一多無礙」。先說手又不延,你說佛的手他沒有延長,就這麼一伸手就摸到你,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我們在此地,阿彌陀佛一伸手就摸到我們頂了,他手並沒有延長,他就摸到,為什麼就在當下。他沒有空間距離,這叫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華嚴經》末後一品所講的,末後那個品題,品題很長,我們現在講「入法界品」,中國人喜歡省略。它整個題目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麼長的一個題目,真的就是這樣。下面一個更不可思議,一多無礙,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在伸手摸你的頂,你全部感受到,同時感受到,一多無礙。這樁事情,什麼時候沒有呢這個大世界裡頭,每天有多少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太多了,沒法子計算,每天都有,甚至於說每一分鐘都有,每一秒鐘都有。這樣一來,諸佛如來不是太辛苦了嗎每天跟人摩頂不是太辛苦!沒有這個現象,為什麼沒有這現象我們著相認為我有身,所以我要真的去摸會感覺到很辛苦。諸佛菩薩,別說菩薩,說阿羅漢,阿羅漢已經無我,無我誰辛苦沒有!不但無我也無人,《金剛經》上講的四相破了,這種現象是自性裡面的德能,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佛說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無法想像,無法議論,不能想,不能議論,它是真的。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的條件心要能定得下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六卷)  2009/11/8    檔名:12-17-2056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
 >>>下面第六個,「多豐義味辯」。豐是豐富,佛經上常講豐饒,無量無邊無盡的義味。古大德講「世味」,就是世間的味道,世味包括欲界天,包括六欲天,再包括四禪八定,這個味沒有法味濃,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他對法味沒有嘗到,好像吃東西一樣,這種他從來沒吃過,不曉得,貪著世間財色名食睡,貪著這些。佛法的味道沒嘗到,如果嘗到佛法的味道,那些東西都丟掉。那些人不傻,誰傻?貪著世味的人傻。釋迦牟尼佛傻嗎?觀世音菩薩傻嗎?文殊、普賢傻嗎?不傻,真正嘗到法味。再說,那個剛剛嘗到的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嘗到了。嘗到之後永遠不會退心,所以他就證位不退,三不退裡頭,第一個他證位不退;以後逐步往上升,行不退,念不退。我們為什麼味道沒有嘗到。要怎麼樣才能嘗到味道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這句話諸位要記住,如果只是在經典文字裡面去深入,你嘗不到。在哪裡深入?在自己身心裡面深入,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身與經教裡面那個境界完全相應,那叫深入。你天天讀它,它是它,我是我,根本不相干,那沒用處,味道嘗不到。戒定慧在哪裡?戒定慧在我身上,在我心上,那你就真嘗到了。十善業在哪裡不在《十善業道經》上,在我身上,在我心上。我們今天提倡「和諧要從我心做起」,十善從我心做起,五戒從我心做起,《感應篇》從我心做起,這是真的,這裡頭就是豐饒義味,你表現出來的豐饒義味無盡,你說出來的也是豐饒義味無盡。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
 >>>
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那一生是美好的,來生更美好,不能違背性德。性德是什麼中國老祖宗說得很好,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性德。五倫是講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講關係,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義務,那個義務就是德行。五倫是屬於道,跟關係相應的這是德,所以父慈子孝這是德,君仁臣義是德,朋友有信這是德。在中國,老祖宗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五種基本的德行五常,常就是性德,與自性相應這是常;我們現在的話講,這個常就是宇宙之間的規則。像我們地球的運轉,環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是自然現象。隨順自然現象這是德,不可以違背大自然,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所以在人倫上面,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這是隨順大自然,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八德兩個講法,古時候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現在人是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八德路都是用這個名稱。這兩種說法重複四個字,把重複的去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十二個字,這就是順著自性,這就是積功累德。念念不忘就是積功,就是積功累德,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我們的言語造作,必須跟它相應,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
 >>>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這就是眾生的根機不相同,時節因緣不相同。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地區不相同,大的地區,世界不相同,這個世界是什麼諸佛剎土,不相同;我們現在講,你生活在哪個星球,不一樣,這個關係就很大了。根性不相同,無論你生存在哪個星系,哪個星球裡頭,確實都有聰明的、有愚鈍的,根有利有鈍,煩惱有輕有重,這都是幾乎不能夠避免的,不會有一個地方程度很整齊的,沒有。連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不過極樂世界人跟人的差距不大,不像我們這個地方差異很大。那是什麼原因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圓滿、非常理想的修學道場,這個地方很奇怪。你們看了許多經,佛在經上講,極樂世界上面沒有國家、沒有國王、沒有皇帝,沒有;也沒有政府,也沒有警察,警察沒有當然軍隊更沒有,那裡面是有些什麼那裡頭有佛、有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好像那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學校,這很特殊!那裡面的人個個都是上善之人。也就是說明,我們今天講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他們都做到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找不到。我說這個話,我知道很多同學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不了解事實真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懂得這句話的意思,我說這個話你就能聽懂。譬如我們中國人講一個「孝」,這是一個字,這一個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就是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法不漏。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佛並沒有說是佛法,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不可思議!佛法裡面說個「十善」,十善一展開,這是佛經上講得很清楚,菩薩所修的十善,一展開的條目多少?八萬四千條,真的,一條一條寫出來的,十善展開,八萬四千條。實際上呢?實際上再擴展,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漏,孝也在裡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這個境界,你多歡喜!那才叫究竟,才叫做圓滿,究竟圓滿。這是學佛的人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上求下化
 
第三種叫「應辯,應時應機,無有差異」,這也是屬於樂說。人活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在想要活得有意義、要活得有價值。價值跟意義絕不是自私的,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沒有什麼價值,也沒有什麼意義。真正講活出價值、活出意義,那都是絕頂聰明智慧的人,而且幾乎全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者。諸位冷靜去觀察,古聖先賢,在中國代表的人物孔子、孟子,學者!在佛法裡面諸佛菩薩,他們一生幹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個有意思。而他們對宇宙萬有了解得透徹,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能分割。他們教學的對象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裡頭一切眾生,比我高的是我的老師,比我低的是我的學生,上求下化,這是何等的快樂!夫子說了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真正的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裡頭來的。學習聖賢你才會有喜悅。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我們世間人講頭一個受用是身心健康,多快樂!在佛法裡面,佛菩薩常講「法喜充滿」,那個法喜就是孔子講的不亦悅乎。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上求下化,上面跟老師學,下面認真去教,從這來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永遠在歡喜。永遠歡喜,在世間法裡面能看到,可是大家沒有注意,實在講每個人都有,在什麼時候三歲之前。你看嬰兒,你看二、三歲的嬰兒,你看他滿臉笑容,無論跟誰,他沒有什麼親怨,沒有什麼這個喜歡不喜歡,他統統都喜歡,無論什麼人逗他,他都笑。彭鑫醫生講的,三歲以前,他說這是醫學界裡頭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統計,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他身體健康快樂。他說人長大的時候,一天大概平均只笑七次,中國人可能都沒有,每天都板著面孔。記住,老祖宗有一句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養生之道裡頭一個條件。你如何能叫你心裡頭喜事不斷,有沒有辦法有,學聖賢教誨就行,你這個喜悅不會中斷的,永遠在歡喜,除這個之外,世間法沒有。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
 >>>緣沒有了,但是重要的原則,我就在講經時候常常提醒,抓住這個原則,沒有不成就的。如果諸位有福報,能在一個寺院、能在一個山頭,最好是離開城市,清淨的環境,十年不下山。如果你才三、四十歲,真的在山上閉關十年,十年怎麼學首先把根紮穩。根是戒律,我常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用一年的時間把它落實,這是屬於戒律。戒律不是念的,是叫你做的,你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個做到;然後再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一部經你好好的學它十年,就通了。十年這麼長的時間,在我想,這一般古人有例子,我們能看到的,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專學一樣,你不分心,心就定了。你看,有戒、有定,得定之後,三、五年沒有不開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不敢講,大悟肯定可以做到。如果有大悟,這個迅辯就有了,你有戒定慧的功夫,時時刻刻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這裡頭最忌諱的是求名聞利養,那就壞了,有這個念頭就把你的功德破掉,不可以有名聞利養的念頭,這一定要懂。成就自己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不能成就,拿什麼幫助別人念念心裡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真的 興旺起來了
 >>>
我這次回來 ,遇到一些老同修,幾十年前的老朋友,還有我沒有出家時就認識的老居士,現在見面,他比我大,大我十幾歲,九十多歲了,見面的時候,他也恭喜我有成就。我說我很感慨,在個人上成就是有一點,但是對佛教沒有貢獻。這什麼原因沒有護持。我在臨濟寺出家,當年臨濟寺的方丈是白聖老和尚,我們的關係也非常好。我出家為的是講經教學,我是為這個,我不是為做法會,做經懺佛事,不是搞這個的。而老和尚希望我放棄講經教學,他自己也辦了一個三藏佛學院,我一出家教學就在三藏學院。但是他希望我放棄初衷,參加寺廟裡的一般這種形式的佛教,我是因為這樣子才離開的,所以很難過。我跟老居士談這個事情,五十年前的事情。我說如果老和尚那時候要能夠容許我在寺廟裡面長年講經,我每天講經不中斷,五十年,你們想想,對佛教就產生影響。哪個寺廟裡面,法師在那裡講經五十年五十年的講經,我能夠培養講經的法師,至少有二十到三十個人,佛法真的興旺起來了。可是沒有這個緣,每到一個地方我都熱心,像以後韓館長過世之後,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算是一九九八 年過去的,李木源居士護持。如果李居士真能發菩薩心,不聽信謠言,不要讓別人破壞我們的關係,讓我安心在居士林,講到現在也十年了,一個道場能講經十年,也了不起。但是我們住了三年就有人破壞,我很清楚、很明白,不管他怎麼樣,他對我們怎麼樣,我們始終是感恩。我們離開居士林,決定不能夠批評居士林,李木源對我們的恩德,我們要感恩。只念別人的恩德,不念別人的過失,這是我們學佛,在佛門裡學到的,心地要厚道。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己沒有這個福分,想替佛教做一點貢獻,沒有機會。現在年歲大了,還有十年嗎很難講。中國古人諺語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我七十三過了,明年八十四,人命無常!      //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第二0五四卷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
這個方法是幾千年來,佛門裡面培養法師唯一的一個方法。那個時候沒有佛學院,老和尚升座講經,學講經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坐在前兩排,那是學講經的。老和尚講完之後,學生們複講,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複講完全講老師的,不能加自己一點意思,也不能去找參考資料加進去,不可以,老師怎麼講,你就怎麼講,漏掉沒有關係,不可以加。我的能力大概能講到百分之九十還要多一點,有這個能力,班上像我這個能力還找不到第二個,理解力強,所以有這個能力,我學得很輕鬆、很愉快。老師教的兩個人,他們都還沒有學會,我在旁邊已經學會了,所以我無形當中就變成老師的助教,為什麼老師講經只講一遍,你要專心聽。如果你要是聽漏了,你想讓老師再講一遍,「老師,這一句我不清楚,要怎麼講法」老師:你過來。不是呵斥你一頓,老師常常手上拿著扇子,他就打你,打了之後怎麼樣還是不給你講。他說如果我打了你、罵了你,我還給你講,你還有僥倖的心理,不要緊,沒聽會頂多挨打,還是會講,打了也不講,這就沒有辦法。所以同學就來找我,我能記住,我給大家講。這個事情可能老師也知道,我有這個能力。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別是知識分子不願意接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四卷)  2009/11/6   檔名:12-17-2054★請上網看全文★ .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