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od0007學得愈多傲慢愈大

所以在中國過去,三代那些聖王,像堯舜禹湯他們心目當中,人民不好,他不責備人民,責備自己。我沒有學得好,我沒有教得好,真正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們知道所有一切不善不在外面,在自己,這是太難得了,在佛法裡面只有佛菩薩能做到,凡夫很困難。中國古聖先賢這些老祖宗,在佛法裡頭說,我曾經就問過李老師,**我說像孔子、孟子、堯舜禹湯,是不是佛菩薩在中國應化?老師笑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這真的,事上沒有證據,理上講得通;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人要這樣肯定。世間人,尤其學科學的,他們不相信,他們要事相上有證據他才相信,事相上沒有證據,他不相信。這個障礙叫所知障,他研究的東西研究得很多,分別執著沒放下,那就變成所知障。所以我跟諸位報告過,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去參學,三十歲示現成道, 參學十二年。 他十二年所學的這些東西,*如果妄想分別執著不能放下,那就是像今天的科學家、哲學家,***變成所知障了。
他給我們表演的,是在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這十二年所學的就變成智慧。這個智慧叫什麼?叫後得智、叫權智。權對實來說的,智慧有實智、有權智,有根本智、有後得智。根本智跟實智(真實智慧)是無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那個無知是真智慧,是根本智。無知是什麼?清淨心,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講的寂。寂用,寂就是根本智,用就是後得智,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要有知就完了,你看看有知是什麼?就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有知。你自己覺得很有智慧,那你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那怎麼?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如果你無知,你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個念頭都不生,那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寂用無涯,沒有邊際。所以寂是根本智,用是後得智。這是佛做這個示現給我們看,我們一般人哪有不求智慧的?現在講欲望,欲望裡頭有求知欲,讀書人的願望就求知欲。
有求知欲能不能滿足他的願望?不能,那是有所不知。他學到一個階段,他一定要覺悟,把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智慧就圓滿,就無所不知。後得智不學也行,也能夠做到大用無方,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他不學,沒有學,他寂做到了,用也現前,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他那個作用怎麼現的?別人問,你不問他不知道,你一問他全知道,這不可思議。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很多例子,各方來參學的人,那都是經典讀得滾瓜爛熟,不開悟。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念得很熟,真正意思不懂。法達禪師讀《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背得很熟,三千遍,真的背得一個字不錯,一個字不漏,沒開悟。人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往往都有傲慢,自以為了不起,別人不如我,我有三千部《法華經》的功夫,你們怎麼能比?這就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學多了就變成貢高我慢,這很自然的現象。
最近這些年,國內小朋友學經典,小朋友讀經,讀四書、讀五經、讀老莊,選了一些東西都背得很熟。結果怎麼樣?結果在家裡瞧不起父母,父母沒有念過,沒有他念得多,在學校瞧不起老師,這問題爆發出來。前年王財貴先生來訪問我,就跟我談到這個問題,在國內提倡兒童讀經他先搞的。他沒有教兒童讀《弟子規》,他認為《弟子規》沒有必要,所以試驗的結果,是兒童增長貢高我慢連父母、老師都輕視,這怎麼得了!王先生來訪問我,我告訴他,我說孔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政事,最後一個是文學。你現在把次序搞顛倒,你把最後的提到第一,前面三個都沒有,出問題了。學習次序不能顛倒,顛倒可麻煩大了!
所以學佛在這麼多年,我們走遍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同學當中無論在家、出家,為什麼沒有古大德那樣的成就?原因在哪裡?同樣犯的是一個毛病,我們躐等了,基礎的東西疏忽了。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講起來大家都懂,而且都很能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都懂。那從哪裡學起?應該從戒,把戒捨掉了。戒是什麼?戒是德行,夫子裡面教學的科目,第一個科目德行。你沒有德行,你學的那個東西沒有用處,【學得愈多傲慢愈大,增長煩惱,他不增長智慧】。所以說根本多麼重要!佛家在家的同學根本的戒律是十善,出家根本的是沙彌律儀。出家沒有沙彌律儀,在家沒有十善業道,這不是佛弟子,這個要知道。學得再多,學得再好,著作等身,講演講得天花亂墜,李老師以前說的話,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換句話說,他一生所學的與生死不相干,解決不了問題。遠遠的不如那些阿公、阿婆們,那些人心地善良、心地清淨,一心念佛,能往生。這些專家學者不能往生,煩惱習氣一樣很重,甚至於還增長,這怎麼行?
所以知很重要!章嘉大師講的,佛法是知難行易,行真的不難。《弟子規》,我們在湯池做實驗,最初招來的種子老師三十七個人,我的要求是四個月希望他們能落實,真正做到;沒有想到他們兩個月做到了,不難,行不難。知難,你認識它太困難了,做起來很容易,連成佛都不難。你看看這個地方講的,這個知是很難,「理事無礙,根境一如」,這個難。你看行,「念慮不生」,念慮不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生,「總止」,止觀就圓滿了。誰做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做到了,表演給我們看。
惠能大師在五祖寮房裡面,半夜三更的時候示現給我們看,做到了。他聽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懂了、他知道了。你看應「無所住」後頭「生心」,無所住就念慮不生,止了;而生其心是生什麼心?生菩提心,生度眾生的心。度眾生現的相,這個身相現在世間,跟大家好像是一樣的,其實不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他從早到晚,從開悟到往生,他沒有起心動念過,永遠就在念慮不生,叫無住。在這個題目上,我們這個科題上,寂用,他永遠住在寂,沒動過,【所以他的用是自性起用,不要學的。這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去問他,他哪有不知道的!為什麼會知道?自性能生萬法】。你見了性,萬法還有哪一樣你不通的!不管你怎麼樣問法,你沒有辦法問到自性以外的問題,全是自性裡頭包括的,只要見了性,全懂了。所以這個與讀不讀經、學不學教沒有關係,關鍵就在這句念慮不生。
後面說「總止也,即禪門大意」,這講整個禪宗,禪宗說的什麼?就是這兩句話把禪宗說盡了。知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知根境一如,是一不是二。知道根境一如就是整個宇宙,根是我們六根,整個宇宙是境界,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是一,一個性,一個法性。你真的明白、真通達了,叫知,這是智慧。真知道了,決定是念慮不生,真正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就放下,就不生。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曉得這個事我只是念了,不知道;表面的意思知道,真正的意思完全不知道,這要曉得。不要以為我們念了,我知道了,你知道就成佛了,就不是凡夫。你真的知道的時候,你已經超越阿羅漢、超越辟支佛、超越菩薩。
我們現在知道這一點,如何能真正把它證知?現在是聽佛說的,我們自己沒有去證實。那怎麼樣?我們要學,學放下,念放不下,慮要放下;念是分別,慮是執著,慮是顧慮。心裡對任何事情不要再牽掛,不要再放在心上,為什麼不放在心上?理事無礙,根境一如。或者給你講得更簡單、更明白,像《般若經》上所說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觀法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非常好的總觀。你還有什麼顧慮的?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的顧慮,你那些放不下,叫冤枉!為什麼?沒有這個事情。《永嘉證道歌》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我們在作夢,夢中夢,還有什麼顧慮?還有什麼好牽掛的?所以真正悟入之後,這日常生活沒有一樣不是隨緣,隨緣裡面生歡喜心。生歡喜心,教化眾生,眾生太苦了,怎樣教導眾生常生歡喜心,他不就離苦得樂了嗎?樂是本有的,苦是冤枉的,迷了才有苦。這段的意思非常之好,非常重要的教誨。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tb 的頭像
    amtb

    久久久華藏淨宗學會 多元文化社會教育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