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f0015諸菩薩說法的智慧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六三卷) 2007/11/4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請上網看全文★
 ***承接取段上下文*** 這首是比喻,前面兩句是有情眾生的音聲,『男子女人,一切鳥獸』,代表所有的有情。第三句是講無情,就是器世間,『海』,海波濤的聲音,海浪的聲音。『川流』,這是流水的聲音。『雷震』,這是風雨的聲音都包括在其中。 這有情無情所發種種聲音,都 『能稱悅眾生意』。也不盡然,有些音聲很恐怖的,但是悅耳的音聲確實也不少,所以提供予大眾欣賞。佛用這種比喻,來比喻菩薩。後面這首是講菩薩,我們一看這就曉得都是說的法身菩薩。
 【況復知聲性如響。】
 這是法身菩薩,普通的菩薩還不知道。這說什麼?音聲也不是真的。『響』是回音,像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你就聽到回音,響就是比喻的回音。見性的菩薩知道,眼見性見色性,耳聞聞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我們凡夫眼見的是色相,不是色性;耳聽的是聲音,不是聲性,這沒見性。加上個性字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見性的菩薩吃東西,那不是這味道,味性,六根所對的都是性。性從哪個根連它的根說,實際上性它是通的,性沒有差別。這六性沒有差,六性是一性,一點差別都沒有,這個道理要懂。性是麼?性是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非有非無。相上好像是有,有就是無,《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講色性。音聲亦復如是,不但六塵的性如是,就是六識都不例外,它講受想行識,那講了六識,所以性是一個。見到性就是見到什麼?能現能變的;六根、六塵、六識是所現所變的,所現所變的都是幻相,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決定不可以執著,執著就迷。不但不能執著,起心動念就迷。什麼時候你能見到事實真相?不起心、不動念,你的六根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叫照見。眼見色是照見,耳聞聲也是照見,六根起作用對六塵都叫做照見。這裡頭含的意思很深,顯示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叫萬法歸一。它顯示這個意思在裡頭,我們總要能夠體會得到。能體會得到這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是什麼?我們還享受不到,必須要用功夫去求證,證悟之後那就得受用了。得什麼受用?這二十個比喻全現前。不是說的外人,說的是自己。
 這是眾聲悅意,就是你心裡面感覺得很愉快,欣賞這些美妙的音聲。這比喻菩薩四辯,四無礙辯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能令一切眾生悟入佛境界。在這裡我們要把「四無礙辯」簡單的做個介紹,四是四種,無礙辯才,這是性德;機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聽佛菩薩說法沒有不歡喜的;悅是歡喜。那我們的辯才失掉了,怎麼失掉?因為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稱性的辯才沒有了。可是世間還有很多很聰明伶俐的,我們聽他講東西也是辯才無礙。細心觀察,他分別執著並沒有斷,這種無礙辯才是修得的,不是稱性的,是修得的。雖然修得,在佛法裡面叫做世智辯聰,那是世間的智慧,不是真智慧,世間的智慧、聰明、辯才,這我們統統都要清楚、要明瞭。為什麼叫他世智辯聰?因為他的分別執著沒放下。 放下分別執著, 那就是佛法裡面的 「四辯悅機德」。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放下之後是現成的,自性裡面有這德能、有這種德相自然現前。看到這裡都是講的法身菩薩,用不著羨慕,自己本來就是。
 在佛法裡面講「四無礙辯」,也叫「四無礙智」,智慧,這是「諸菩薩說法的智慧辯才」。諸菩薩就不一定說法身,法身的性德流露圓滿。那我們要問,權教菩薩沒見性的,有沒有辯才?有。阿羅漢沒有見性,有沒有辯才?有。實在講不要說阿羅漢,還沒有出離六道的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這些人的辯才不輸過天女。為什麼?他是因為煩惱雖然沒斷,大心發了,這大心不可思議,能有大心決定得三寶加持。為什麼?三寶心量大。怎麼知道他心量大?他有大願,念念眾生無邊誓願度,念念不忘。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迷而不覺的眾生,這些眾生我們佛法裡面講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眾生都沒有見性。見性,十法界就沒有了,那就是一真法界,像華藏、極樂,是諸佛的報土。沒有見性,這在方便土、在同居土,那都沒有見性。所以心量一大,四弘誓願真發了,那不是假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真有這個願,念念不捨,你自然得佛菩薩威神加持。你修淨土、弘淨土,哪有不得西方三聖加持的道理!如果你四弘誓願是有口無心,那就沒法子,那就得不到加持。
 所以拓開心量,我們今天講斷見思煩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真不容易,可是把心量拓開比那個要容易一些。心量真拓開之後,放下容易,不難!由此可知,這是一個門道,原來放下分別執著有個特別法門,就是把心量拓開。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說,心量拓開頭一個是把對立化解掉,沒有對立;有對立,你的心量就拓不開。我跟人對立、我跟事對立、我跟萬物都對立,那怎麼行?所以不可以對立。對立是什麼?是相對的,沒有對立是一體。學了大乘之後常常想,看天地一切萬物,對立的念頭才起來,你就想到惠能大師所說的,惠能來說就是佛說的,就是諸佛如來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對立,對立從哪來的?是我自性生的,是我心現的,是我識變的,那就不對立了。眼睛能跟耳朵對立嗎?鼻子會跟嘴巴對立嗎?牙齒咬到舌頭,舌頭還要報仇嗎?沒有。為什麼?它知道一體。如果你要是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心現識變,對立就沒有了,你的心量跟佛的心量沒有兩樣。雖然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但是會放得很快,不要著急,自自然然慢慢的它就化解了。好像解凍一樣,沒有辦法突然把一塊冰化開,慢慢逐漸它在消融,道理在此地。
 這是四種辯才,佛在經上說,從意業上,意業是念頭,所以叫解,四無礙解,解當然屬於智慧。如果是在言語,從口業來說,這叫辯,那是辯才。辯才是相,它的體是智慧,是你心裡面真正體會、真正明白了,你才能說得出來;如果你不是真的搞清楚,你說不出來。世間口齒伶俐的也有智慧,世智,世智辯聰他也有。第一「法無礙」,法是什麼?法是從形相上說的,名詞,像我們講的佛、菩薩、阿羅漢都是名詞,大乘、小乘也是名詞,佛家就叫做名相。「句文」,句是一句,我們說話的時候一句;文是一個字叫文字,是個符號,名詞術語。句是言語,文也算是言語,也可以說文字,這些東西「能詮教法」。古聖先賢他的智慧、他的經驗、他的方法,靠什麼傳給後人?就要靠名句文,我們今天總的來說就是文字。文字裡面有很多名詞術語,依靠這個方法能傳給後世、傳給遠方,這就教法。                                                   「於教法無滯」,這就叫法無礙。換句話說,你對古聖先賢所傳的這些典籍,對它裡面的名相術語沒障礙,你很熟悉。文字裡面所記載的,你能夠通達,你能夠體會到,沒有障礙,這就叫你對於法沒有障礙。小的,把規模縮小,縮小是什麼?這佛法,佛法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現在講《大藏經》,你對這些典籍通達無礙。廣義的來說,對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沒有障礙,無論是古人留下的那些典籍,不一定是佛法,也不一定是中國,外國的,所有東西古人留下來的,這些文字資料你都能通達。除這個之外,現前這一切大自然的現象,這也是法,也沒有障礙。廣義的說,世出世間一切法,這真的不是假的,這一切法裡面有一法通了,所有法全通。這個通是怎麼說法?見性了。
 這一切,哪個法能見性?哪個法不能見性?法法都是自性流露的,你說哪一法不能見性!所以法法都能見性。千萬不要執著佛法才能見性,禪才能見性,你永遠見不了性!為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了。那個離妄想分別執著的人,祖師常常問他,哪一法不是佛法?他去找,找不到,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有妄想分別執著,哪一法是佛法?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人家回答說沒有一法是佛法,佛菩薩像也不是佛法,經典也不是佛法。然後我們曉得什麼叫佛法,什麼叫非佛法,原來有分別執著就非佛法,無分別執著就叫佛法;有分別執著叫世間法,沒有分別執著叫出世間法。 法裡頭有沒有世間、 出世間 ?沒有,法裡頭沒有。世間出世間、佛法非佛法是在你念頭裡,與外面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你要不懂,你這一輩子學的都不是佛法。至少執著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入佛門,是什麼?初級佛法。我們把它分成三等,下品的是初級佛法,執著沒有了,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境界。中級的佛法,分別沒有了,分別執著沒有,中級佛法是菩薩;高級的佛法,妄想沒有了,那就成佛,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法身菩薩。統統在自己分上,就是在自己起心動念,離開念頭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要曉得。
 遍法界虛空界這些東西從哪來的?從念頭來的。所以佛說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念頭,你起心動念了,這個境界就現前。境界為什麼會變化?像萬花筒一樣,變個不停,從來也沒停,剎那都沒有停過,真的像萬花筒一樣,人就迷在這裡頭永遠不覺悟,不覺悟就出不來。什麼時候一下有人給你點破,點破你一醒了,真的是假的,沒有一樣東西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的一下明白了,醒過來,那就見性,那就作佛了。見性作佛之後,那就一切具足。什麼叫一切具足?眾生有感,你應現在十法界,應現在十法界沒有一樣不具足。無量的功德,無量無邊的色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能現有情身、能現無情身。能現十法界有情的身,能現十法界像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無情身,統統能現,得大自在。眾生的緣沒有了,這境界就沒有了,眾生有感,它才有應,沒有感就不會有應,感應道交。眾生是業力變現的,他迷!迷的時候有境界出現,覺就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明明有六趣」,十法界都是在作夢。六道裡面作夢不知道是作夢;四聖法界作夢,知道在作夢,差別就這一點不一樣。
 我這個比喻諸位要是細細去揣摩,你能體會到,四聖法界跟六道有什麼不同?都在夢中。一個作夢清楚我在作夢,另外一個作夢,完全不知道,被這個夢境所轉。四聖法界雖然作夢,他能做一半的主,那一半轉不過來,他能轉一半。叫於法無礙,這是我們現在這個程度於法無礙;真的講到無礙,有信解行證,有四個層次。我們今天這大乘聽了不少,至少什麼?信無礙,我相信,不懷疑了;解也有幾分,雖不夠徹底,有那麼幾分。長時間接受大乘的薰習,這無礙逐漸會擴張、會膨脹, 然後最重要的是行,行沒有別的,放下!放下之後才能證得。所以,這個對教。那麼教有用處,對誰有用處?對凡夫,對六道凡夫、對初學很有用處,尤其是我們這個世間。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tb 的頭像
    amtb

    久久久華藏淨宗學會 多元文化社會教育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