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J文件-菁華開示 (30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他不行很大的障礙不能隨緣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是帝王禮請過來,一過來就封為國師,皇上的老師。中國人講孝親尊師,哪有讓自己的老師到野外樹下一宿,那在中國行不通。中國要是這樣的學生,人家不會原諒他,你對老師怎麼可以這樣,自己住的是宮殿。所以老師居住的環境也要建成宮殿,寺院庵堂的建築都仿照皇宮,再就沒有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有,不能出去托缽,接受皇家的供養。所以我們看到佛的善巧智明,他一點執著都沒有,很隨緣!自性性德起用,頭一個就是隨緣妙用,所以他到任何地方他都適合。你看在中國,這些印度出家高僧到中國來,穿中國的衣服,習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居住中國人的房舍,中國人歡喜,立刻就接受。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欲望的人就有苦苦就愈大
 >>>
大乘佛法確實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明白,講得很周全,怎麼說周全它從你從哪裡來的講起,這很難得,講宇宙的起源,為什麼會有這個宇宙;講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我,這真正講到根本。我到這個人間來幹什麼的是為了來賺錢的嗎是為了來享福的嗎諸位要冷靜觀察,這個世間有幾個人是享福的賺錢的人多,他不是享福,他是來受苦的,誰享福沒有欲望的人有福,有欲望的人就有苦,欲望愈大,苦就愈大,你要冷靜細心去思惟觀察,你才能發現。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是迷失了自性才到人間來的,到人間來,我們來幹什麼?從業因果報上來說,你是來酬償業報的。所以佛講人在這個世間,這是講通常一般人,他一句話就把你交代清楚,「人生酬業」,酬償你的業報。你過去生中造善,你這一生來享受你的善果;過去生中造惡業,你這一生要來受不善的果報,是這麼回事。這是一部分的眾生,真的是這樣的,你冷靜去觀察就曉得了。還有一部分人很幸運,所謂是有善根的,過去世中曾經親近過善知識,種的有善根,在這一生當中酬償業報,但是他有機會遇到善知識、遇到聖賢教誨。因為他過去世有善根,所以接觸到之後他能生歡喜心,他能信、能解、能行。這類的眾生,佛就說,你到這個世間來,你最重要的工作是認真學習聖教,把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這就對了。不是講世間名聞利養,不講貧富貴賤,是講不斷向上提升,認真的化解怨懟。冤家對頭,過去生中結的,現在覺悟了,在這一生當中這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把它化解,讓自己不斷向上提升。這個緣,於聖教緣分最殊勝的,確實無過於《華嚴》,無過於淨土,為什麼?能遇到這個緣,這太稀有了,你在一生當中就有機會很可能轉凡成聖,這還得了,這接近圓滿!要知道淨土宗裡所講的往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圓滿成就,他就作佛了。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空好比是
天上一片雲彩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個懂是似是而非自以為懂得
>>>「與三世諸佛功德平等」。佛法裡有句話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初發心是發菩提心,「發心品」裡面所說的。初發心是發什麼心?不是真的有發,如果真的有發心,你這一個發心,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具足,那不是發心。發心是什麼?你自性裡頭本有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現出來。從前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蓋住了,它是有,它現不出來,現在把這個障礙去掉,現出來了,這叫初發心。障礙沒有去掉,永遠不能現前。要知道,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遍法界虛空界,人人都有,蚊蟲螞蟻也有,不但有情眾生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沒有,情與無情統統有,就是這個障礙障住了,只要把障礙拿掉,它就現前,這叫初發心。你可不能著名字相,馬鳴菩薩說得好,不可以著言說相,文字是言說的符號,不著言說相就是不要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你看到這個心裡想它什麼意思,一想就錯了。你一想,不是自性的智慧、德能,是你自己妄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它不能想。這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要研究,要叫你去想;佛法不能想,一想就錯了,它是直覺,它沒有彎曲。那個懂是似是而非自以為懂得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像電視的屏幕一樣它不染。
 >>>
這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裡頭頭一條,「隨緣妙用」。你看這個屏幕是不是妙用?一絲毫不染著,不障礙萬象發揮;萬象雖然發揮,它還是絲毫不染污,妙用!我們要記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常說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應化在這個世間,就像這個屏幕一樣,那麼妙,他不染。我們現在呢我們現在很糟糕,雖有,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心就好像照相機一樣。現在照相機進步,用數碼,從前用軟片,用軟片做比喻好,容易比喻。尤其是古老的相機,現在人沒見過,我們講他不懂,最早的相機不是用膠片,是用玻璃板,那個底片是玻璃片,我最早的時候用過那個。你照一張,這一張底片就抽出來要拿去沖洗,如果你是再照一張它就落兩個影子,照三張就落三個影子,照多了這個底片是一塌糊塗。我們現在凡夫用心,就像老照相機那個硬片,不是軟片,心裡面落的印象落得非常複雜,非常雜、非常亂,理都理不清,我們這很糟糕,變成這樣的,沒有辦法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再多的印象他絲毫不染著,就像電視的屏幕一樣,它不染。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心恭敬與性德相應的稱讚
 >>>古大德為了教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所以禮敬跟讚歎還有差別,差別就二了。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句是「禮敬諸佛」,第二句「稱讚如來」,諸佛跟如來有什麼差別真有差別,諸佛從相上說的,如來從性上說的,這就是說,相上是平等的,都要恭敬,對諸佛恭敬,對畜生、餓鬼、地獄也恭敬,跟恭敬諸佛是一樣的,對人怎麼可以不恭敬對畜生、餓鬼、地獄都恭敬,對人怎麼敢不恭敬哪有這種道理!一心恭敬。可是稱讚,與性德相應的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不稱讚,人行十善稱讚,人造十惡不稱讚。十惡跟十善有差別嗎?有。差別在哪裡差別在有分別執著,如果你分別執著沒有了,差別就沒有了,就平等了,平等是真的,差別是假的。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程度不夠,小學生,給你講差別,等到哪一天你明心見性,你到初住菩薩位,給你說平等,差別真的不見了。為什麼你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差別平等真法界。到那個時候佛怎麼說後頭有一句話說,「佛不度眾生」,為什麼沒眾生可度,眾生全是佛,你度什麼你還能說你度眾生嗎這個境界愈說愈高,愈說愈不好懂,不能再說了,說把人都說糊塗了。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佛菩薩教人,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講什麼法,應該是什麼適合他的程度,適合他現前的需要。所以法沒有定法,法是活活潑潑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可以示現,現的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說法亦復如是,這是大乘教。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名聞利養是假的造業
 >>>這一條十二個字,確確實實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常常提起觀照,我們可以這樣修法,為什麼《華嚴經》念這麼久了,尤其是《還源觀》能夠熟悉,六大綱領記得清清楚楚,幫助我們隨時隨地提起觀照,這個觀照就是覺而不迷,真的你皈依佛了。迷了生煩惱,生什麼?生分別、生執著、生起妄念,還造罪業。罪業是什麼自私自利是罪業,損人利己是罪業,嫉妒障礙是罪業,貪瞋痴都爆發出來了。貪的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這個東西,不知道名聞利養是假的五欲六塵根本就不存在,為這些東西造業。造業,你要不能夠覺悟過來,它有業報,業報就是三途、是六道。統統是假的,你不知道是假的,好像就真有,就像作夢一樣,這夢中境界,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夢中有苦有樂,醒過來之後一場空。我們這個夢要什麼時候醒過來醒過來就是到極樂世界,醒過來了。你沒有脫離六道輪迴沒醒過來,沒有脫離十法界你沒醒過來。醒過來之後十法界跟六道都沒有了,也就是你至少回歸到初住、二住菩薩,你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真的離苦得樂了。六道苦,十法界苦,離苦,回歸到極樂世界。給諸位說,諸佛如來的實報土都是極樂世界,我們學淨土的人講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華嚴經》上所講的是毘盧遮那佛的實報土,都是極樂世界,那個裡頭沒苦,苦樂都不存在。我們講的樂,樂也是苦,樂是什麼釋迦牟尼佛講得清楚,樂是苦暫停的時候你覺得樂,苦樂都沒有的時候那是真樂。千萬不要誤會,極樂世界很快樂,那個地方什麼苦都沒有,很快樂也是苦,快樂是什麼樂叫做壞苦,它不能長久,不能永恆,無常。所以古人還有一句話說得好,樂極生悲,它有變化,苦樂都沒有了就沒有變化,那叫真樂。真樂裡面才能夠與法界虛空界裡面一切有情眾生,就是迷而不覺的眾生,與他們感應道交,他們有感你就能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這叫自在。雖然應身,在十法界也好,在六道也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自己居然沒有起心動念,這個真了不起。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要懂得怎樣去防範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不度無緣之人」三種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一卷)  2009/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31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信半疑他有機可乘來破壞你
 >>>所以,學佛的同學要把握這一生的機會,無論什麼人說有更好的法,比這個法門還要殊勝,你要多想想。捨棄念佛求生淨土之外沒有捷徑,如果有捷徑,世尊慈悲,彌陀慈悲,早就告訴我們了,不必等到現在找個人傳遞信息。我們的頭腦要清楚,可不能上了當,把這一生大好的機會斷掉了。那些傳遞訊息的人,我們想都是冤親債主,都是來障礙你、擾亂你。為什麼你們還有許多恩怨,他還要報復,你到極樂世界他就找不到報復的人。所以在你的信心還沒有堅定的時候,半信半疑,他有機可乘,來破壞你,這就太可惜了。我們要有智慧,對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別相信別人,相信自己才能得佛菩薩威神加持,我們這一生才真會有成就。到我們自己真有成就,才能夠幫助別人,這個重要。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不貪生、不怕死,這是學佛人一個基本的概念,壽命到了,念佛往生,壽命不到也能往生,只要功夫成片,生死就自在。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供佛是修福去聞法聞法開智慧
 >>>真正知道了就要求出離,出離難,八萬四千法門之外,佛給我們開了淨土法門。任何一個人遇到淨土法門,那就是無比的幸運,為什麼?你這一生有出離六道輪迴的機會,不但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脫離了十法界,西方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我們煩惱一品沒斷,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世界是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它不分,所以生凡聖同居土就是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你想想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都是等覺菩薩,他們住實報莊嚴土。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天天看見他們,天天跟他們在一起,可以隨時向他們請教。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四土有差別,不在一起,見不到。偶爾有特別的緣分,菩薩化身來一下,指點一下迷津,這是有這麼一樁事情,不能常常在一起。極樂世界是天天在一起。不但有這個緣分,而且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福分每天到十方世界去參訪諸佛如來。十方諸佛剎土你隨意去,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去聞法,聞法開智慧,這是極樂世界人日常生活。每天都去,同時去拜訪許許多多不同的諸佛如來,怎麼去分身去,在阿彌陀佛面前還是有個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分身到十方世界去。那你就想想,那個地方修福修慧真不可思議,供一尊佛的福報就很大,你一天去供養十萬億佛,這是佛經上舉個例子,其實不止十萬億。祖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十萬億是什麼?是佛告訴我們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透這個訊息,你到極樂世界你可以隨時回來,用意在此地。實際上不止,法界、虛空界裡不止十萬億佛國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你統統有能力。你說你一天培多少福,你每天增長多少智慧,一切諸佛都給你說法。所以生到極樂世界,證得究竟的佛果不難,太容易了,你這個緣太殊勝了。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自在 要學規矩通過佛法的學習
 >>>我們接著看下面,「以此十種對治,一時令慣習自在故」。這就是佛在大乘經裡面教導我們,以這些原理原則的方式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一時令慣習自在,慣是習慣,習是習氣,意思相同。我們習氣作祟,不自在,通過佛法的學習,了解諸法實相,放下一切虛妄,就得自在。所以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染、什麼是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都要有能力辨別清楚,這是智慧。《了凡四訓》是一部好書,裡面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一般人總覺得自己命不好,《了凡四訓》就是教我們改造命運的一部寶典,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就能改造自己命運。這本書出來之後,在國內流通得很廣,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我看他老人家對於《了凡四訓》、對於《安士全書》,確實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蘇州弘化社流通這兩樣東西數量超過百萬冊,在那個時代,民國初年,祖師為什麼要這樣做值得我們深思熟慮,才知道他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慈悲,要來拯救這個社會。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山河大地都阿彌陀佛
 >>>這個法門我們用起來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點妨礙都沒有。大庭廣眾之下念佛不方便,默念,沒有聲音,自己在心裡念,外頭人看不出來,你說它多方便。只要心裡有一個阿彌陀佛,所有一切境界也都變成阿彌陀佛,這有受用。看到一切人是阿彌陀佛,看到一切事是阿彌陀佛,看到山河大地都是阿彌陀佛***》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能生萬法,萬法皆是阿彌陀佛,你說你能不往生嗎沒這個道理!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沒有關係,一土就是四土,《華嚴經》的例子。你看這個地方講十信,初信他的發心、他的修行、他的果證,連同後面的九個位次,全得到了,全有了,到灌頂住的菩薩,第十住,前面九個統統具足,這個好懂。為什麼譬如他在十層樓上,下面九層當然都是他的基礎,統統都有。還有上面的,上面也具足,這一點不好懂。他為什麼會具足一體。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少了所以就不能不護航
 >>>美國過去有一個預言家凱西,這世界上很多人知道,他是一個靈體附身,用催眠的方法替人治病。這個靈非常善,確實在過去生中是他的好朋友,緣分很深,附在他身上。他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一生當中的遭遇,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然的(就是沒有原因的),沒有一樁,都是有前因後果。過去生中沒有因,這一生當中你怎麼會遇到這個事情這一生當中所造的因又感到來生的果報。這是業因果報事實真相,他說出來了。我們從這樁事情就聯想到,我們今天信阿彌陀佛,真幹,就曉得不容易,跟前世的因一定有關係,也就是過去生中、多少劫來,我們都念佛求往生。為什麼沒去大概在臨命終時有懷疑。所以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又遇到,深信不疑,這一生往生不是僥倖的,沒有僥倖的事情,是應當慶祝我們累劫的善根在這一生成熟,是這麼回事情。這真正值得可喜!如果沒有成熟,這一生當中還是不能往生,依然錯過。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緊急集合的時候又發毛病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六卷)  2009/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26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個境界裡面叫無功用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四卷)  2009/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24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j0033 「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
 
下面再說山,「山者,高勝義故」,所以要懂它的意思,高,殊勝,無比的殊勝。「像此十住,住佛所住法身妙智慧海故」,用這個來表佛的法身,用這個來表佛的妙慧。「是出世高勝義故」,世就是指十法界,十法界在大乘教裡面都叫凡夫,六道叫內凡,六道之內的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它是六道之外,十法界之內,沒出十法界。十住超越十法界,他不在十法界裡面,所以這叫出世高勝。「妙峰山者,不動義」,它還有個意思,須彌山「諸天所居,妙樂義,莊嚴義」,你看三十三天住在那裡,四王天住在當中,住在半山,山頂上是三十三天住的,這有妙樂、有莊嚴,有這個意思。「像此位菩薩」,這就彷彿好像十住菩薩,「以方便三昧,寂然不動」,這八個字非常重要。方便三昧是什麼?應化,他的活動空間大了,不是一個大千世界,他的活動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跟妙覺果佛沒有兩樣。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j0032 念念不忘父母老師恩德 

最後一條「成軌儀故」,軌是規矩,儀是儀式。教學得有教學的規矩,有個教學的程序,這句經文列在此地就是教學的規矩、教學的程序,不能少的,這個程序不能省略的。這說明為什麼入定,入定有這六個意思在。「餘如玄說」,玄是玄義,其他的清涼大師在玄義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比這裡說得更詳細。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j0031 一切眾生有沒有生死
 十法界依正莊嚴,彼此真的有和融的道理。這個和融的道理,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法為自唯一如來藏心緣起之差別法。為什麼有這麼多差別?因為緣起不同,所以現相就不一樣。緣起有先後,緣起有次第,緣起有差別。我們再說得通俗一點,大家好懂,怎麼說緣起有差別?就是我們念頭有差別、想法有差別、看法有差別,這你就懂了。譬如講十法界的緣起,我們心平等,心怎麼平等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什麼境界現前佛境界現前,一真法界現前。這個境界就是佛經上講的實報莊嚴土,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毘盧遮那佛的,是你自己的。再跟你說,釋迦、彌陀、毘盧遮那都是你唯一如來藏心緣起之差別法。你念彌陀,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現前。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是唯心淨土,你曉不曉得這個道理極樂世界是你自性變現的,不從外頭來的。現在我們是墮落在凡夫,我們的實報莊嚴土有沒有?有,沒現出來,就這麼個道理,不是沒有。什麼時候現出來?緣成熟就現出來。什麼緣?你離分別執著,沒有離妄想。離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這一句阿彌陀佛那是緣,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現前。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j0030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末後這一段說,「所以唯約覺樹會者」。這個覺樹就是菩提樹。第一會佛在哪裡講?在菩提場,就在菩提樹下。那我們知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初成佛道,他在菩提樹下打坐,定中所講的。聽眾能入佛的定中,那也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不能到別人定中。他定中所現的境界你能夠看到,你能夠去赴會,參與這個法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此地講的是唯約覺樹會者,約,我們現在的白話「就」,只就菩提樹下這一會來說。為什麼?「此為本故,得佛處故」。他在這成佛的。這部《華嚴經》就在菩提樹下,他講升忉利天,現在三會升忉利天,菩提樹底下這一會在,忉利天宮那一會也在,同時現前。主伴都一樣,你在菩提樹下看到這一會是這樣的,忉利天宮看的時候也是這樣。就好像我們現在電視一樣,菩提樹下是現場,忉利天宮好像那邊在接收,那個地方大屏幕在接收,完全相同。第四會在夜摩天,第五會在兜率天,第六會在化樂天,第七會在他化自在天。釋迦牟尼佛,我們在菩提樹下看,他還在那裡,就像電視傳播一樣,每個地方都現這種現象,跟菩提樹下無二無別。所以我們舉這個科學家最新的發現,全息照片,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比較容易懂得,並沒有離開菩提樹。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