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要能夠反省要回光返照
>>>第三,「住三世諸佛家」。這是菩提心,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它的別義,這三種別義。住三世佛家,這個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世尊當年在世曾經給我們介紹過,他說十方世界諸佛的名號,這部書被傳下來,阿難尊者傳下來了,就是現在《大藏經》裡的《佛名經》,也叫《萬佛名經》。很多寺院道場過年的時候都拜萬佛,就是用這個本子,一共大概有一萬二千多個名號,佛的名號。佛也講過,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這叫《千佛名經》,也有人拜千佛名號的,這在過年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寺廟裡頭拜千佛、拜萬佛的,佛為我們介紹。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是誰?未來佛是現在所有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有佛性,只是成佛早晚不同,哪一個眾生不成佛?肯定成佛。所以《華嚴經》上佛講了很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目前分類:P文件-學佛問答 (40)
- May 04 Tue 2010 09:44
特別要能夠反省要回光返照
- May 04 Tue 2010 09:27
道場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在一起共修
道場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在一起共修
>>>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當中,有不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也有不少大開圓解,淨土宗裡頭也有得理一心不亂,這些都是此地講的一乘菩薩。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我們在這些祖師大德遺留下來的文字裡面看到,都是我們的模範,都是我們的榜樣,總而言之一句話,他們為我們所示現的是真能放下。最近的,像印光法師,這個距離我們近代。印祖往生是在抗戰時期,我們中國人講一甲子前,六十年前,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給我們指導,那就是我們現前這個社會、這個環境,這個太重要了,應當怎樣修行你決定得成就?告訴我們,小道場。我們把他老人家的教訓都寫在掛在我們十一樓。他的指導,道場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在一起共修,修淨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二十人的小道場,有二、三個護法就夠了,你不要求人。道場,我們是講一生成就,成就不要超過十年,所以這個道場也不要做得很好,十年足夠了,我們的目標是三年到五年就往生,簡陋一點可以,什麼都不操心,三年到五年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這是祖師接引我們的方便法門。道場太大,建立得太豪華,變成什麼?變成觀光旅遊景點,那你什麼都搞不成功,你天天帶來些煩惱,帶來些應酬,這是你修行的障礙。他不像從前這些祖師大德,建這些寺院叢林,住眾幾百人、幾千人,大道場,那是那個時代可以,現在在這個時代,觀光旅遊事業太發達,祖師早就曉得。接觸大眾多了,古人所說的,「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這個心怎麼能靜得下來?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成就,你守住印光大師的教訓決定不會錯誤,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親近正善知識。我們的正善知識真的就是印光大師,大師雖然不在了,《文鈔》在,我們向它學習就夠了,每天讀《文鈔》就是每天親近印光大師,決定不錯。
- May 04 Tue 2010 09:22
不跟人對立學著放下寬容布施
不跟人對立學著放下寬容布施
>>>我們不造業了,我們念佛,念佛也是造業,造淨業,因為這個業在六道裡頭沒有果報,所以念佛的果報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造這個業好!其他的都不要再幹了。放下,徹底放下,身體還在,遵守佛菩薩的教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什麼地方下手?從自己心地上下手。首先是破執著,因為這是最嚴重的,有執著就有六道,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執著從哪裡破起?從人事物。我常常勸勉同修,把跟人事物對立這個念頭打掉,從這裡下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在五種見惑裡面,我們是從邊見下手,從身見難,不容易。身是什麼?觀身不是我,這個很難,這個執著太嚴重了,我們換第二個,從邊見,邊見是二邊對立。我不跟一切人對立,我不跟一切事對立,我不跟一切物對立,一切求和睦,不對立,求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從這裡下手,這比較容易。沒有對立就不會有矛盾,沒有矛盾就不會有衝突,在世間法裡來說,你一生會過著很安穩祥和、幸福美滿的日子,不跟人對立。事事學著放下,學著寬容,學布施,學捨己利人,學肯吃虧,上當都不在乎,為什麼?都不是真的,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平氣和,從這裡下手。
- Apr 21 Wed 2010 18:05
用戒律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見解
用戒律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見解
>>>下面長者說,「不同三乘權教,約劣解眾生,存世間三世之性,說佛果在三僧祇之外」。大乘,特別是華嚴圓教跟三乘權教講的不一樣。這個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或者說為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聲聞、阿羅漢。我們用四聖法界來講,聲聞界是小乘,往上去是緣覺,緣覺是中乘,再往上去是菩薩,菩薩是大乘。但是要曉得,這叫權教,權教就是不是真實的,方便教,這是十法界裡的四聖法界。真實法呢?真實法在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才叫真實,是圓教的大乘;三乘裡面的大乘都是方便。所以這四個階層,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極樂世界有方便有餘土,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餘土,這是權教。權教菩薩他依舊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也就是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雖然用的是妄心,他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能夠用經論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用戒律修正自己的言行,所以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為很像佛。所以天台大師判六即佛,判他們是相似即佛,很像,學得很像,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他不是用真心,他用真心他就是真佛,那不必要學,他自然就是那個樣子。現在因為不是用的真心,是向用真心的人學習,學得很像,外表學得很像,這叫劣解眾生。劣的反面是殊勝,叫勝解,勝解是明心見性之後,那個理解完全正確,沒有絲毫錯誤。
- Apr 21 Wed 2010 18:00
念頭太多就愈辛苦他安不下來
念頭太多就愈辛苦他安不下來
>>>十十無盡法門,「皆以自心不動智佛為體」,這句話重要。自心不動智佛,這句話說什麼?就是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你自心不動。六祖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動是寂,智慧是照,不動是體,智慧是用,它體用可以互相轉換的,也可以說智慧是體,不動是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得大自在,這是真實智慧。所以《彌陀經》上六方佛裡面,第一位是東方不動智佛,世尊常以須彌這個名號來做代表,須彌是須彌山,須彌山王代表不動,總以這個為體。所以佛法的修行,它是以不動為總的綱領、總的樞紐。像佛家常說的,「因戒得定」,定是樞紐,「因定開慧」,定是體,智慧是作用,定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動的心是妄心,不動的心是真心,動的心起作用是煩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動的心起作用是智慧、是照,叫智照。我們苦就苦在我們有真心不會用,而天天所用的是個妄心。妄心是什麼?念頭,妄念,念頭太多。念頭愈多他就愈辛苦,他安不下來,他定不下來。殊不知,佛法的修學,這也不盡是佛法,所有一切聖賢之法,無不是以清淨心為體,連世間高級的修學也是修定,著重清淨心,著重悟性,那個悟性就是慧。
- Apr 21 Wed 2010 17:57
你生活在人間生活得很辛苦
你生活在人間生活得很辛苦
>>>從歷史上記載我們能看到,原始人的生活是游牧,跟動物一樣。他肚子餓了,需要找一點東西來吃,吃飽之後他絕對不會傷害一個動物,他得自在。由游牧以後到農耕,慢慢懂得農耕,農耕就要據有土地。那時候地球上人少地多,大家對於土地的擁有不在乎,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他得自在。一直到以後,人愈來愈多,人多土地沒有增加,擁有土地的時候,那個控制的念頭生起來,佔有的念頭生起來,就不自在,就迷了。這個念頭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能夠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你就回歸自性,你就回歸自在。所以佛菩薩沒有別的教我們,只是教我們放下而已。你放下就得自在,你放下就得圓滿;凡是有控制、有佔有的念頭,你決定不自在,你決定不圓滿,你生活在這個人間生活得很辛苦,你一生生活在煩惱裡面,在憂慮裡面,在迷惑顛倒之中,這就有苦。佛法把你歸納,身有苦樂,心有憂喜,苦多樂少,憂多喜少。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樂沒有了,只有苦沒有樂,只有憂沒有喜,你說人多可憐!細心去觀察,我們人不如動物,動物不如植物,植物不如礦物,你細心去觀察就了解。回頭再聽佛的教誨,我們漸漸能體會他的意思,能覺悟。>>>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tw 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 歡迎您的加入
- Apr 21 Wed 2010 17:33
所以這一生感召的惡報
所以這一生感召的惡報
>>>命運能不能改造?能。我在講席這麼多年當中說過很多次,我的命不好,前生沒做善業,所以命裡頭沒有財,貧,也沒有地位,那叫賤,貧賤到極處,那是什麼命運?乞丐的命運,真的,我接近乞丐。幸虧遇到的是善友,自己還有一點點好處,就是孝親尊師,這救了我。遇到三個老師,教導我斷惡修善,走出了迷途,命運改造了。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義務教學。雖然一無所有,物質生活樣樣不缺。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相信,我家裡的老人,前面兩代沒有超過四十五歲,所以說我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相信,我也沒有求長壽,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一場病,一個多月病就好了。一生沒為自己想,活在這個世間為兩樁事情,第一個報佛恩,佛救了我,正法久住,第二個,我知道我要報眾生恩,過去生中我做了很多對不起眾生的事情,所以這一生感召的惡報,真正懺悔,改過自新。用什麼來報眾生恩?教學,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明瞭宇宙人生真相。我這一生就幹這兩樁事情,其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不聞不問。
- Apr 14 Wed 2010 15:20
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可以學
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可以學
>>>我們看第九段裡面,李長者他引用的第九住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的,「即如善財見勝熱婆羅門,以登刀山,入火聚,行苦行時,隨天龍神人及非人,來者無不獲益」。勝熱婆羅門這是佛法裡面講到宗教,婆羅門教裡面的一位大德,他的名號叫勝熱,他所示現的是反面的貪瞋痴,善財參訪這位善知識有禮敬,沒有讚歎。五十三參裡面,參訪的時候決定是有禮敬、有讚歎,唯獨對示現反面的就沒有讚歎,諸位在經文上要留意這些地方。為什麼不讚歎?這裡頭有道理,他所行的,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可以學,你學就壞了。勝熱婆羅門表愚痴,甘露火王表瞋恚,伐蘇蜜多女表貪欲,這是代表貪瞋痴的,貪瞋痴也能做佛事,貪瞋痴也能度化眾生。問題就是你一定要看這些眾生,過去現前他的行業,應以什麼方法度他就用什麼方法,應該以什麼身分去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華嚴經》上,我們要用觀世音菩薩的話,不止三十二應,五十三應。
- Apr 14 Wed 2010 15:03
惻隱之心、同情心、憐憫心
惻隱之心、同情心、憐憫心
>>>再看後面,「休捨優婆夷與仙人住處同名,俱是海潮處者」,休捨優婆夷是不退住的菩薩,第八這仙人是童真住的菩薩,他們兩個住在一起,「明此悲智一體,無染而不淨」。染淨是一不是二,染是悲,淨是智,悲是憐憫心,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這是悲心,看到別人有痛苦,我們講的同情心。同情心覺悟了是智慧,智慧有沒有同情?有。所以慈悲兩個字,它的體是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講理性的慈悲。慈悲實在講就是愛心,這個愛心它不迷,它是理智的、是理性的,所以稱之為慈悲。佛家不講愛,慈悲實際上就是愛。因為世間人講的愛它有染,它沒有智;佛法裡面的愛,它有智,它就不染,意思就深。無染而不淨,就是一切的染污,六道都染,有般若真智,所有一切染他接觸都清淨的。這個道理就是前面所說的,真正你找染淨都不可得,你看看在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去找染淨,你怎麼能找到?找不到!無染而不淨。
- Apr 14 Wed 2010 14:16
好像有點寒毛直豎坐立不安
好像有點寒毛直豎坐立不安
>>>這種情形,如果我們要是細心,不難體會到。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很喜歡跟章嘉大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不說,享受他的磁場。進入他居住的範圍之內,那感覺就不一樣,走進他小客廳裡面,你就感到非常安全、非常柔和,給你有這種感覺。縱然一句話不說,這感受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一年我在邁阿密,就是講《認識佛教》,因為到邁阿密講堂裡現場一看,很多當地人,美國人,同學們給我介紹他們都是修行人,多半是學密的。我講經,他也不懂,雖然有翻譯,也不能完全理解。有人就問他,你聽不懂,為什麼天天來聽?他說這個地方的磁場好,聽不懂,也願意每天到這裡來坐兩個小時,他感受就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在一個環境很惡劣的時候,心地靜下來就得佛菩薩加持,那個感覺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冥感,有冥應、有顯應。
- Mar 26 Fri 2010 18:04
絕不是老師要求學生對他尊重
絕不是老師要求學生對他尊重
>>>這是把方向目標提出來了,怎麼落實?你看落實,第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身才修,這就是佛法講的戒律。頭一個,把物欲放下,格是格除的意思,格除物欲,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放下,這是物欲,物欲只要一放下,智慧就現前。所以他用致知,這個致知的意思很深,你才能夠接受聖賢教誨,你的物欲不放下,聖賢教誨你入不進去,再高明的老師都沒用處。一個好老師天天在講經教學,學生很多,幾十人、幾百人,為什麼真正成就的就那麼二、三個,什麼原因?我們用俗話來說,一心專注、一心恭敬的那個學生他得到了,這就是印光大師在《文鈔》常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什麼?尊師重道。你對老師不尊重,老師再好,天天教你,你什麼都得不到。你對老師有恭敬心,老師的教誨就如同聖旨一樣,你能依教奉行,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如獲至寶,為什麼?他有傳人了。
- Mar 26 Fri 2010 17:16
節省時間儀軌全部都省略掉
節省時間儀軌全部都省略掉
- Mar 12 Fri 2010 12:05
教學為先修身齊家格致為本
教學為先修身齊家格致為本
>>>底下一段「第六正心住」,我們看看十住菩薩的名稱,使我們聯想到在中國傳統,古聖先賢教學裡面教導我們的,跟佛法很接近。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古聖先賢裡面,肯定有不少人是佛菩薩在中國示現的,確實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在印度現佛身、現菩薩身,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現菩薩身,在中國就現聖賢身、現帝王身。我們講古聖先王,那些帝王是佛菩薩化身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古聖先王教導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中國幾千年前這些老祖宗重視教育,幾千年來一直到清朝,都沒有改變這個理念,就是把教育擺在第一。現在人所謂人生頭等的大事是什麼?是教育,教學為先。「修身齊家,格致為本」,格是格物,致是致知,《大學》裡面所講的三綱八目。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中國教育教學的宗旨、教學的目標,教什麼?教你明德。明德,實在講這個意思跟佛法裡明心見性是通的,在佛法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Mar 12 Fri 2010 11:37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
>>>這樁事情,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太幸運,得人身、聞佛法,能聞到《華嚴經》,能夠對這個事實真相聽到、體會到,不懷疑,能夠生信心,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像善財童子一樣,歷事鍊心。我們要把這些理論變成我們自己的智慧,真實智慧,這些理論從真實智慧生的,還消歸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演的,就是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想想那是不是乘願再來的?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乘願再來。這一生在這個世間無論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都在那裡幹歷事鍊心;換句話說,都是在那裡不斷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所謂向上提升也就是煩惱習氣天天在放,放下了,你才能提升得上去;煩惱習氣要不放下,你怎麼提升法?可是你一定要曉得,從什麼地方提升,這裡說得太好了,身邊二見,你從這裡下手,這是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你要不真正通達明瞭,你不肯放下,要知道身相不可得,身見不可得。《金剛經》上前半部佛教導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前半部是從相上說的,後半部是從性上說的,講得更深!不但物質現象沒有,是假的,精神現象也是假的,都不可得。
- Feb 27 Sat 2010 12:40
起心動念不偏不邪就叫正心
起心動念不偏不邪就叫正心
>>>經的意思很深,我們中國老祖宗也講「正心」,講得沒有這麼深。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跟我們講的,怎樣才能到正心?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這是世間人的正心,起心動念不偏不邪就叫正心,中正。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從格物下手,這是障礙。物是物欲,說這一個肯定就包含三個,三重障,你有物欲,你就會在這裡面產生傲慢跟嫉妒,這是無始劫來俱生煩惱。這個無始劫很有味道,也就是說這種煩惱是跟宇宙、是跟我們本身同時有的,這個要知道。有宇宙就有我,有我就有這個煩惱,同時起來的。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在用比喻上講得最多的就是講夢,夢幻泡影,實際上是以夢為主,幻泡影都是陪襯的話。為什麼?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諸位想想,夢很奇妙,夢中有境界,那個境界可能你一生沒有見過第二次,每天晚上做不同的夢。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法界,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環境。夢中是不是有我?當然有我。夢中裡面那個我跟夢中裡面的法界是同時起來的,絕對不會說是先有夢中的環境然後才有我,或者是先有我然後才有夢中的環境。這個道理,我想諸位細心去體會都能夠感受得到。不是這個現相,現相是同時起來的。這就是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面的「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第一個是環境,第二個是我。正報,我是正報,環境是依報,依報跟正報是同時起來的。正報裡面他就帶著煩惱,帶著什麼煩惱?我慢、我愛、我痴、我見,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執著我;見是這個念頭,有「我」這個念頭。有我這個念頭就起我慢,我總比別人高一等,別人總比我矮一截,他起這個念頭,這是傲慢。我愛,愛就是貪。我痴,痴是無明,不了解事實真相叫痴。這四大煩惱常相隨,所以說是無始俱生的煩惱,所以智慧的作用不自在,愈迷愈深。 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歡迎您的加入
- Nov 05 Thu 2009 20:28
這個災難會減輕
這個災難會減輕
所以,佛法在這個世間永遠不會毀滅,看到的人明白了,羨慕,造作罪業的人,他最後一定會後悔,那就是他一生沒有遇到過,一生沒有聽說過,沒有遇到過。這個事情在他身上發現,算是他自己真的他見到佛菩薩,讓他慢慢去想,讓他慢慢的回頭。但是業報依舊不能避免,所以佛菩薩生大慈悲心,憐憫心,他造作罪業是無知。現在這個世間,造業重的人太多了,東方人不相信傳統教育,認為那個東西是舊的,舊的應該淘汰,要接受新的,災難來了。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不相信有神,相信科學,科學發達,把大自然的環境、生態平衡破壞了。
- Jul 30 Thu 2009 12:28
「騙我,我也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