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這四種苦每個人都要受
 第三種,「見佛及一乘菩薩,而能發心求佛種智」,這可不是簡單事情,見到佛這個緣太殊勝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才有機會遇到佛,跟佛同生在一個時代,同生在一個地區,才有緣見到佛。見到佛,確實你就不愁不開悟。悟有大悟、有徹悟、有小悟,佛決定會幫助你開悟,隨著眾生根性不同。佛,我們沒有這個緣,一乘菩薩,一乘菩薩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遇到他們也行,他們是真佛,從初住到等覺,會有機會。這些人在哪裡?我們看看五十三參就明白了,這些人應化在世間,各行各業裡面統統有。如果你能遇到,讓你對佛法生起信心,對於經教,通過學習漸漸明白了,這一生當中我們的方向、目標確定了。定在什麼地方?絕對不是在世間求安樂,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像《華嚴》前面所說的,「賢首品」裡講的,「不求五欲及王位」,不求富貴,不求自樂,不求大名稱,大名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名度,名聞利養,這個東西統統都要放棄,我們在前面學過。而能發心求佛種智,佛種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諸佛跟法身菩薩的智慧,真實智慧,目標定在這裡。一切種智,梵語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句話說,回歸自性,這才是學佛真正的目標,真正是離苦得樂。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跟人對立學著放下寬容布施
 >>>我們不造業了,我們念佛,念佛也是造業,造淨業,因為這個業在六道裡頭沒有果報,所以念佛的果報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造這個業好!其他的都不要再幹了。放下,徹底放下,身體還在,遵守佛菩薩的教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什麼地方下手從自己心地上下手。首先是破執著,因為這是最嚴重的,有執著就有六道,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執著從哪裡破起從人事物。我常常勸勉同修,把跟人事物對立這個念頭打掉,從這裡下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在五種見惑裡面,我們是從邊見下手,從身見難,不容易。身是什麼?觀身不是我,這個很難,這個執著太嚴重了,我們換第二個,從邊見,邊見是二邊對立。我不跟一切人對立,我不跟一切事對立,我不跟一切物對立,一切求和睦,不對立,求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從這裡下手,這比較容易。沒有對立就不會有矛盾,沒有矛盾就不會有衝突,在世間法裡來說,你一生會過著很安穩祥和、幸福美滿的日子,不跟人對立。事事學著放下,學著寬容,學布施,學捨己利人,學肯吃虧,上當都不在乎,為什麼都不是真的,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平氣和,從這裡下手。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冤冤相報
 >>>所以,我們在順境、善緣裡面最重要的要能夠覺悟到生死無常,我們中國人講好景不常,要珍惜這個時節因緣,認真求道,那就對了。如果把大好光陰去享受世間五欲六塵之樂,你就錯了,你把你過去生中修的那點福報享盡了。享盡了,你就曉得你阿賴耶識裡面還有許多的不善的業,你死了之後隨業流轉,你就到惡道去了。你不能說不造業,人在享福的時候,不說別的,你吃眾生肉。世間人不知道厲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怎麼還法就像佛在經上舉的例子,「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吃羊肉,羊死了之後牠到世間來投人胎,投胎了,吃羊肉的人死了之後就變成羊,來生再給他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都還要帶一點利息還的時候要多還一點,你說這個事情不是很麻煩嗎?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過的歷程
 
第二「會樂緣,久處人天,內心明慧,達世樂果,生死無常,方始求真」。這個處順境,處順境少,不是沒有,那真的是有大根性的人,釋迦牟尼佛那就是處順境。順境為什麼發心這裡講得很好,生死無常。他確實很好,但是想到生死無常,煩惱就現前,這順境能長久嗎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個例子,王子的身分,從小生長在皇宮裡面,多少人服侍,偶然出了皇宮到外面去看看,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他在外面看到生老病死。問問他的隨從,這些隨從人員告訴他,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過的歷程。那想想我有沒有有,生的苦不必說,已經過去了,老不能避免,生病不能避免,死不能避免。想到這些問題,那個聰明人就覺悟了,現在享受的世樂無常,不久。看看病與死,不是每個人都是老之後才死,有很多年輕人就走了,中國古德給我們提出了警告,「黃泉路上無老少」。我在年輕的時候有這個警覺心,早年沒學佛,有這個警覺心。我也在公家機關裡上班,做文書工作,有時候工作不多,每天看看報紙,我很少看新聞,也不關心什麼大事,我喜歡看訃聞。所以有很多人奇怪,你怎麼天天看這個訃聞是每天報導哪些人過世了,我看看有年歲大的,有中年的,也有很年輕的,這一、二天走了。天天都有很多人走,天天也有人投胎過來,我看這個,人家不曉得,我還是有這麼一點覺悟心,為什麼我免不了。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曲禮曰,毋不敬」一切恭敬
 >>>佛很慈悲,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講,佛是教菩薩,我們沾光,教菩薩首先要斷三重障。三重障第一個是傲慢第二個是嫉妒第三個是貪欲。這個東西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不但不能證果,實在講,佛菩薩幫助你,給你講經說法,你聽不懂。那就是什麼你聽,聽了很長的時間,不開悟,什麼原因你有這三個障。這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你自己本身有障礙,必須把這個障礙放下。怎麼放下破傲慢就學謙虛,這有方法。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頭一個教你什麼禮敬諸佛。世間法,我們讀《禮記》,這儒家的,《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一切恭敬,從這裡入門。所以童蒙教學,你看看《弟子規》裡,都是教敬,從這裡開始。學著敬父母,然後你就懂得敬老師,再懂得敬一切人,不但是對長輩要恭敬,平輩、晚輩都要恭敬;不但對人要恭敬,對一切萬物統統都要恭敬。這是什麼除傲慢的障礙。不能說我沒有傲慢,說「我沒有傲慢」就是傲慢。傲慢從哪裡來的佛跟我們說叫俱生煩惱,有了我,傲慢就帶來了。我們學佛學到這個地方可以算是相當清楚了,我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念不覺,《還源觀》裡講就出現兩種作用,從一體起二用。這一念不覺我們講起心動念,一起心,第一個作用出來,宇宙現前,動念,動念我就出來了,所以我跟宇宙是同時出現。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佛家講心現識變,識就是起心動念,最細的,粗的是分別執著,這都是識。起心動念是阿賴耶,分別是意識,執著是末那,第七識。佛給我們講,第七識裡面精神現象出現,有我見,我見就是有我執,執著有我。那時候雖然沒有身體,一有執著,執著是我,就是我們的自性變成一個靈體,現在人講的靈魂,就這麼來的。執著沒有了,靈魂就沒有了,靈魂沒有,變成什麼靈魂沒有,變成自性。一有這個執著,靈魂就變成我,你就執著這個東西,它沒有的,你執著它,我就會現行,一切法從心想生。有了這個東西,就有我愛,我愛是什麼東西根本煩惱裡面的貪,貪愛;有我慢,慢就是瞋恚;我痴。我們講貪瞋痴三毒煩惱,什麼時候有的最初那一念跟著就起來了。你看,我見、我愛、我慢、我痴,這叫四大煩惱常相隨,怎麼能沒有我慢!所以,佛首先教我們修敬。世出世間的大學問,根本就是自卑而尊人。儒家的禮,什麼叫禮簡單的講,禮就是自卑尊人,自己謙卑,尊重別人,有禮,這是禮的精神。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只為智體無性無依不能自了
 >>>天賦高的,根利的,大概每天可以背六、七百字,能背這麼多,中等天賦的大概是四、五百字,下根的人大概是二、三百字,所以他就不一樣,每個人進度不相同。標準是在哪裡標準是教他念十遍,十遍就能背誦,以這個為標準。老師教你,譬如教你念五百字,十遍背不下來,那就減,四百字,四百字背不下來,背三百字,他是這樣教法。所以一個老師教,在一個教室裡面,每個人進度不一樣,學得很踏實。十遍能背下來,這就是他的標準、他的能力,那就教他、督促他背一百遍,這是一般的。如果記性差一點的學生,加一倍,他要背二百遍。到第二天上課,就是昨天上的課背一遍,接著再教底下的文字。從前這個方法在中國用了幾千年,很有效果,跟現在學校講課程進度真的不一樣。人的稟性天賦確實是不平等的,是不齊的,如果把他排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度差的人學得很吃力,程度好的人感到太輕鬆;總不如過去那種方法有效果,它是根據每個人的天分,而不是有個標準的進度,不是的。這都讓我們在這麼長的時間細心去觀察、體驗,從前這個教學合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要學東西,例如學經書,沒有別的祕訣,就是讀。你要學一部經,你在這部經上首先你念上一千遍,一千遍熟透了。念的時候不要求解,這是什麼意思,不要去想這些,就是念,這叫求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一千遍念下來之後再求解,那個解是後得智,看看古大德的註解,你看了之後你能夠領悟。天分好的,能在古人註解裡悟出更深的道理,為什麼你心是清淨的,千遍念下來心定了,定生慧,慧能夠觸類旁通。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義自見古人定的標準是讀書千遍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0卷)  2009/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30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民確實過的是幸福美滿的生活
 >>>過去中國幾千年,雖然是在帝制的時代,中國這個帝制跟外國不一樣,中國帝制,帝王以前他只抓住政治、立法、司法,這三個他抓得很緊。教育呢教育是獨立的,帝王沒有控制教育。所以在古時候每個家族有家學,家學辦得很出色的,這個國家政府不干涉你的。還有一個就是監察,對政府官員的監察,這個皇上沒抓。所以每個朝代有御史大夫,有這些監察的官員,連皇帝有過失他們也見證,不敢說是控訴,但是他們也有批評,可是許多帝王也都能接受,也能夠改過自新,這很可愛的。我們真正讀中國的歷史,就明白、就曉得中國歷代帝王是很可愛,而且他們從小是受過很好的教育。末代帝王會亡國,那就是欲愛太嚴重,把祖宗的、老師的教誨統統忘掉,才遭遇到國破家亡,改朝換代的命運。所以在中國這個社會,五千年來長治久安,人民確實過的是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可以從中國許多文人作品裡面看到,農家樂這是平民生活,安居樂業。尤其是接受聖賢教誨,普遍的對欲望都能節制、都能夠遵守。聖賢人教導我們叫中庸之道,欲望有,但不能太過分,有個節度。所以在中國歷代,不像現代西方人有這種大富、豪富,中國沒有,沒有出現這個。為什麼因為他的欲望有節制。誰節制他他自己節制,自動自發的。這是受到聖賢教育,他懂得自動自發,所以沒有出現像現在這樣的巨富,富可敵國,沒有,中國沒有。而且中國人注意下一代,把下一代看得非常重,可以說多半的精神用在培養底下一代,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都有傳人。要是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怎麼能成就?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教了小孩也不懂得孝順父母
 所以佛在經上早就給我們指出來,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懷疑。對法門不相信,半信半疑,對老師不相信,這就很難成就。所以我們相信佛,世尊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所傳的這個法門決定沒錯;相信這個法,現在講起來就是淨土的五經一論,我們相信法,依照這個法去修行,決定有成就;我們相信那些成就的人,《淨土聖賢錄》裡面所說的,《往生傳》裡面所說的,這些年來我們親眼看見的、親耳所聞的,決定不是假的,這些往生的人給我們做了證據。如果我們聽人家幾句話就起了疑心,對這個法門就產生疑惑,那是什麼?那叫沒有善根的人,那叫沒有緣的人,佛度有緣人,他沒有緣,不能怪佛,要怪自己。所以信心真正是不容易,信心主宰了一切,信心也很不容易建立。佛法在中國這兩千年來度了許多的人,這些人能得度全靠信心。信心從哪裡來的信心從孝心裡出來。孝養父母才會奉事師長,哪一個往生是不孝父母的那可以說一個都找不到,孝順父母。父母從小教子女,教他尊師重道。只有到了現前好像父母疏忽,不教了,小孩也不懂得孝順父母,做父母的也不懂得教育小孩,這個現象在現前很普遍。過去我們在外國看到,現在中國人跟外國人學,學得很有成就,不但是趕上外國人,我看現在超過外國人多多!所以社會的動亂它不是偶然的。孝道、師道失掉,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沒有了。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建立在孝道、師道的基礎上。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
 >>>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他在今天為什麼不來護持正法為什麼不來弘揚正法我們得想想這個道理。我在講席裡面過去講得很多,這些年很少講,過去對初學。諸佛菩薩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慈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眾生緣成熟,成熟是什麼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根成熟了,信解行證統具足這叫根熟眾生,他是為他們來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縱然他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算證果,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個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在《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第六品四十八願,那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傳達給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他老人家轉告我們,那就不是假的。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圓證三不退,相當於一般大乘教裡面七地菩薩,這還得了!所以這叫難信之法。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只是在這一生當中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其實念佛的時間也不必太久,一般三年時間足夠,真的往生。你看三年功夫,一品煩惱沒斷,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誰能相信?所以這叫難信之法。

am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